受臺風“格美”外圍影響,饒平縣普降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多地出現不同程度的險情災情,各地防汛形勢十分嚴峻,搶險救援刻不容緩。饒平縣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汛救災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動員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充分發揮“兩個作用”,聞“汛”而動、迎“汛”而上、應“汛”而為,用責任和擔當筑牢“紅色堤壩”,全力以赴守護好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以“汛”為“令”
吹響防汛集結號
汛情就是命令,防汛就是責任。面對不停歇的暴雨,饒平縣委以“汛”為“令”,聞“汛”而動,立足最嚴峻情況做好充足準備,充分發揮連續作戰精神,以最高標準、最嚴要求落實落細各項防汛工作。
縣領導全覆蓋深入掛點鎮,連日靠前指揮,部署推動全縣強降雨防御工作。
21個鎮黨委主動應對、嚴陣以待,持續保持“戰時”狀態。如,高堂鎮委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建設,鎮抽調30名青年干部組成防汛搶險應急隊伍,第一時間激活全鎮13支黨員先鋒隊并發揮三級黨建網格制度優勢,組織網格黨員就近聯系群眾做好防御工作,確保“村不漏戶、戶不漏人”。
396個村(社區)黨組織24小時高度警惕,嚴格落實臺風“六個百分百”和“三個聯系”責任對接機制、特殊群體臨災轉移“四個一”機制等硬要求、硬措施,隨時隨地“奮起迎戰”,確保關鍵時刻沖得上、緊急任務頂得住、危急關頭打得贏。
縣各相關部門聚焦主責主業,加強行業備汛工作和督促指導各鎮做好防汛工作。縣氣象部門緊盯天氣狀態,時刻發布最新動態,縣三防辦同步保持應急響應。縣供電局迅速開展城鄉電力設施安全隱患專項排查整治及防社會人員觸電工作,保障汛期用電安全。縣水務局24小時對全縣水庫水情進行監管,加強巡查值班,對處于高水位運行的水庫提前進行預排,騰出庫容。縣農業農村局加強回港避風3503艘漁船、上岸避險1335名漁排養殖人員的安全管理。
此外,全縣上下利用電視臺、LED屏、微信公眾號和“村村通”大喇叭循環播放著臺風預警和氣象服務信息,提醒群眾提前做好防風防汛措施,提高群眾應急避險意識和逃生自救能力。
聞“汛”而動
筑牢防汛“安全網”
哪里有任務,哪里就有黨組織。全縣基層黨組織緊繃“防汛弦”,從嚴從實從細抓好隱患排查、保障物資各項工作,筑起一個個沖不垮的“紅色堡壘”。
防汛工作中最關鍵、最重要的是守好地質災害隱患點。饒平縣各級黨組織圍繞地災點、山洪災害易發區、山塘水庫、河道堤防、舊房險屋、道路橋梁、供電設施設備、在建工程等重點區域,全面組織巡查排查,做到“不漏一處、不松一刻”,及時處理可能出現的險情。
△?聯饒鎮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點、河流溝渠等重點部位進行巡查,及時清障。
各鎮、村黨組織晝夜輪班,24小時在崗,定時定點不間斷巡查大堤,重點排查滲漏、山體滑坡等風險隱患。如,上饒鎮委組織全體機關同志下沉到各村(社區)對舊房險屋、山體滑坡等重點部位開展“拉網式”排查,檢查重點部位和隱患點260次,排除栢嵩、紅巖等村10余處山坡小碎石掉落等險情。
△ 上饒鎮對紅巖水庫進行巡查。
浮山鎮、所城鎮各村組織黨員干部對轄區內雨水篦子、下水管道等進行清理清掏,排查處置隱患,并在各村魚塘及坑洼路段拉起警戒線、放置警示標志,確保鎮區排水通暢。
△?浮山鎮、海山鎮黨員干部對轄區內雨水篦子、下水管道等進行清理清掏。
截至目前,全縣累計出動檢查人員3677人次,排查危險區域、重點部位8208處,發現隱患89處并全部完成整改。全縣157宗水庫加強水位管控,對超汛限水位運行的后溪水庫采取應急措施,加大泄排力度,盡快降低水位。
抗“汛”有我
當好群眾“守護者”
風雨之下,當務之急就是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饒平縣嚴格落實特殊群體臨災轉移“四個一”機制,扎實細致做好留守兒童、孤寡老人等群體轉移安置工作,全面徹底轉移危險、次危險區域群眾,確保應轉盡轉、應轉早轉,不落一戶、不漏一人,共轉移人員153人。
△?所城鎮及時排查轉移群眾。
“把車停一下,前面有情況。”在防汛巡查途中,汫洲鎮黨員干部發現湖水村、西峽村轄區內道路上有樹木倒塌并壓住附近的電線,存在較大安全隱患。兩名同志立即下車察看將情況上報鎮黨委,并在現場維持秩序。
接到險情上報后,汫洲鎮應急搶險救援隊伍立馬出動,聯合湖水村、西峽村黨員干部和駐隊工作組、供電所、綜合大隊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趕赴到現場處置。在搶險現場,大家分工合作,迅速拉起警戒線,設置防護欄,清理倒伏樹木,排查電路隱患,做好交通指揮,確保行人安全和交通暢通。
△?汫洲鎮黨委組織動員鎮、村黨員干部與群眾一起清除倒伏樹木,搶修電力設備。
不同的戰場,同一份使命。26日傍晚,樟溪鎮廠埔村一輛涉水外來車輛不慎落入河中,情況十分緊急。廠埔村黨員干部立馬號召村內群眾一同幫忙。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成功解救出車內被困4人。
△?圖為被解救群眾。
危難之際顯勇毅,關鍵時刻見擔當。風雨還未停止,全縣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將繼續踐行使命擔當,在防汛救災一線中“逆行”,堅決守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來源|饒平組工、饒平發布
編輯|吳冰
審核|龐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