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與天香
李英群

潮州市潮劇團的前身是潮安潮劇團,潮安潮劇團則是由稻香和正天香兩個潮劇團合并而來。稻香與正天香最初是由一群潮劇愛好者組成的業余劇團。這兩個團的取名,不約而同都有一個香字。
真是高手在民間,這兩個戲班名取得好,吉祥,易記,而且隱含著該戲班追求的藝術風格和審美傾向。
稻香潮劇團來自庵埠,是潮安縣一重鎮,但從生活方式及文化生態看,其實與一個大鄉村無異。
劇團取名稻香,稻是水稻,潮汕農民每年兩造辛勤地耕種著,盼望有好年冬,那可是全家人最大宗的生活資料,一日三餐都靠它。所以,潮州人對水稻感情至深,對稻花香、稻谷香喜愛有加。取名稻香,泥土氣十足,時下流行語叫接地氣,很親切,很實在。
正天香潮劇團則出自府城,這座古城,自唐宋以來,都是歷朝歷代粵東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市民文化素質高,對稻香的感情沒如鄉下人一樣深,雖不厭俗,但更求雅,于是取名天香,還加了個正字,正牌正宗之謂也。
天香,真好聽。天香是什么?它可不像稻香是水稻散出的香味,不是天空飄來香氣,是指牡丹花。
牡丹你見過吧?潮人有口語云:芍藥假牡丹。可見與芍藥差不多,也雅不到哪里去。可能此花與武則天有一段恩怨,被武則天從西安貶到洛陽,誰料牡丹到了洛陽,開得無比嬌艷,華貴而富態。無聊的拍馬文化把這視為武則天的業績,把牡丹稱為國色天香!天,在這里是“最最”、“絕頂”的意思,是一個虛幻的副詞,誰知天香是什么味?但它顯得高雅,華貴,還被引用來指稱美女。
稻香與天香,不能說誰優誰劣,各自精彩。命名時,庵埠人采用的是現實主義的手法,踏踏實實,從生活實際出發,平俗又親切;府城人則用的是浪漫主義,一下子就升華到高雅文化的層面,很虛幻,留下大量供你想象的空間。
機緣巧合,兩個劇團并成一個,取名潮安潮劇團,穩實厚重,既有地域特點,又有時代氣息。兩團優勢互補,雅俗結合,虛實融匯,既腳踏實地,又仰望星空。合團不久,恰逢改革開放年代,文藝界迎來新春天,戲劇界一片繁榮,潮安潮劇團又易名為潮州市潮劇團,推出一批優秀劇目,涌現一群優秀演員,業績驕人,先后兩度被評為全國先進單位,在潮劇界僅此一家。
這種天香與稻香風格的結合,即虛與實結合,是潮州市潮劇團的寶貴經驗。中國戲曲是一種虛擬的寫意藝術,其虛擬的表演和時空的自由交換是植根于現實生活的基礎上的。一個劇,要有雄厚的生活基礎,更要有唱念做打的表演。有些經驗教訓值得好好總結:
我們曾有《七日紅》、《茂芝星火》兩臺自己創作的現代戲,本地重大題材,生活素材豐富。演出之后都獲獎,但叫好不叫座,我看就是雖有稻香,缺少天香。有生活基礎,沒表演藝術,尤其那些美不勝收的戲曲程式沒能恰當的吸引運用。
成功的例子是有的。京劇《智取威虎山》的“打虎上山”一場,楊子榮策馬上山就只用一馬鞭當馬,充分發揮了戲曲的特點,并沒感到現代戲以鞭代馬而格格不入,受觀眾歡迎。京劇《沙家浜》的“奔襲”一場,新四軍月夜飛奔搗敵營,一隊軍人在臺上跑圓場,用的是戲曲的臺步,不是生活中的齊步,時空交換完全自由,這都來自傳統戲曲,舒心悅目,觀眾喝彩。
讓我們把稻香接地氣的實和正天香高雅的虛結合起來,創造新輝煌。
編輯|張澤慧
審核|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