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連結鄉情鄉誼的重要紐帶。在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過程中,潮安區浮洋鎮探索“祠堂+鄉賢”模式,積極推進宗祠修繕及周邊人居環境整治,以打造“祠堂文化+公共文化”空間融合帶動和美鄉村建設,為“百千萬工程”注入新動能。

草安村許氏宗祠周邊環境。
近年來,村民修繕祠堂的呼聲越來越高。但對于經濟偏落后的鄉村來說,資金從何而來?在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過程中,浮洋鎮突出抓好“鄉賢”文章,以推進祠堂修繕工作為抓手,動員廣大鄉賢建設家鄉。草安村金光小組動員許文林等鄉賢、村民和社會熱心人士捐資共400余萬元重修祖祠,在推動宗祠重建的同時,同步對周邊人居環境進行整治提升,形成以祠堂為核心的秀美景觀,讓鄉村更宜居宜業。

修繕一新的草安村許氏宗祠。
在“祠堂+鄉賢”模式帶動下,三勝、劉厝、東巷、韋駱、徐隴等村紛紛行動起來,動員鄉賢、華僑代表累計捐資1400多萬元,助力盤活祠堂資源,不斷提升鄉村風貌。
炎炎夏日,三勝村楊氏宗祠修繕工程正如火如荼。“近幾年,村民對古建筑保護意識不斷增強,陸續有村民來村里建議要好好修復和維護宗祠,最大限度保存它的歷史、藝術和文化價值,留住鄉愁。”三勝村黨支部書記楊蓮娟說。重建楊氏宗祠的計劃提出后,得到了本村村民、在外鄉賢以及外嫁女兒的廣泛響應,目前已籌集資金近300萬元。
“修復祠堂相當于保護村莊文化,是造福鄉親的好事,我怎么能不支持?”三勝村鄉賢楊俊權了解了宗祠重建計劃后,帶頭捐款100萬元。
如今,浮洋鎮多個祠堂在眾人團結一心修繕下重放光彩,情系桑梓的“根”文化在浮洋綿延,村容村貌不斷改善:劉厝村積極組織發動村民慷慨解囊,全村520戶均參與捐款,戶均捐資高達2000元;“僑村”東巷村則不斷深挖僑資源,籌集資金10多萬元,計劃在舊村委會址上新建公廳并賦予僑胞之家的功能;韋駱村的華僑富不忘根,慷慨捐資100?萬港元支持駱氏宗祠修繕工作;徐隴村動員鄉賢洪鑫、洪鈿文出資180多萬元用于修繕祠堂和建設村民活動中心;廈里美村、仙庭村則在加強祠堂活化利用的基礎上發力,積極探索“祠堂+鄉賢+調解”模式,實現“一堂多用、一堂多能”,推動基層治理向縱深發展,著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文/圖|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梁佳濤
編輯|郭洵汐
審核|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