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放
旅游觀宅,寄暢有因。八角樓,我以為是潮州市古民居建筑中之殊例,可說道之處多矣。
在鐵鋪鎮人民政府駐地東北2千米,牛牯嶺之南,一座寨圍呈八邊形的古樓寨,坐北向南,聳然峻立。據當地族譜載: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筆山秋溪陳氏五房裔孫陳介仁由左近之石板村分房遷入,建村定居。村中耆老稱,此樓寨約建于嘉慶年間,村以樓名,稱八角樓村。聚落呈帶狀分布,多為磚木結構平房。村寨周圍,平疇連片,溝渠潺湲,古樹蒼翳。有道是“依山、環水、面屏”,若非當年無名建筑師之匠心獨運,何能臻于此境?
若謂中華傳統文化,儒道釋三尊并存。民間傳說中,多有“林鑒丞與潮州風水”,“堪輿大師虱母仙”一類故事。可見道家觀念之廣植人心。自《周易》演畫八卦,社會生活多受其影響。軍事上的八陣圖,武術上的八段錦,神仙有八仙,風景湊八景。就建筑領域而言:本乎八卦原理而建村的,有安徽呈坎八卦村,浙江蘭溪諸葛八卦村;以八卦圖形造宅的,有福建永定土樓,饒平道韻樓,等等。若問:眼前這座有300遐齡的“祖爺爺”級八角樓寨,峨峨高矗,又有何杳杳玄機呢?
從外觀上看,其四圍外墻迢遞依接,一概覆以船形厝頂。因中間多有殘破,故八角全形尚闕。有網民借助電腦軟件,復原之前樓寨的全景圖。噢,從空中俯瞰,平面圖,并非幾何學上的正八邊形,而是一個正方形被截掉了四個角,南北東西橫豎四大邊均長約50米,綴連邊角的四條小斜邊各長20米,是變異款的八角形,更見其靈氣,富于參差美感。大匠到底是大匠,絕不囿以常格,這樣信手將八卦圖變通一下,法存其中,遂成妙構,活似園林的窗框。你瞧,繞“窗框”一周,全是夯筑圍墻,墻內密匝匝地蓋了一整圈兩層樓房。左右兩條側巷(相當于潮式“四點金”建筑的“從厝巷”),拱衛著中間作為公廳的一座兩進建筑。主從分明,宅心和合。
宏觀言畢,再說微觀。
從門口埕進入,但見拱券大門坐南向北,石門框兩側各鑿一排圓孔,若插上七根硬木杠,柵欄便密封妥妥,最后閉門上閂,就如舊時小說所言:“竟如鐵桶一般緊密,水潑不進”,可謂一夫當門,萬夫莫開。任你盜賊兵匪,其奈我何?大門內的頭進廳,四壁鑲嵌著若干樓寨翻修記事錄及光緒年間寨規的碑刻。廳上之二層閣樓,近年已然重修,杉楹密排,樓板一新。
過天井,為二進廳,是全寨村民議事的公廳。坐北向南,正是中國的古建制式,顯示了尊卑有別的儒家宗族觀念。悠悠萬事,孝悌為大焉。
南北二廳中間,以采光、通風的天井過渡,就像協奏曲中的一段慢板,讓人減少逼仄感。東西兩向,各有門洞一個,信步邁將進去,便可見“側巷”外緣處建的一廊兩層磚木樓,古昔最牛逼時,整圍共擁有27套房間,現今“掉牙豁齒”,墻殘屋闕。游客歷覽之后,不由得喟嘆:寨小乾坤大,情多日月遲矣。
或問:這座樓寨,與土樓,圍寨等一眾民居,為何似曾相識,卻又不盡相同?
以我之粗淺理解,圍寨、樓寨和土樓,是一父一母所生的哥兒仨。形貌同中有異,自有其后天因緣。
同,同在文化血統,皆是源于漢武帝時建于北疆的塢壁。塢壁由圍墻構成,較城、障為小,是抵御匈奴的工事。其后朝代更迭,北地豪強營建自己的莊院時,也多采用城堡式塢壁建筑,四周圍以高墻,在門樓、角樓等處鑿上瞭望孔或射孔。須知道,潮人和客家人都聲稱是漢末魏晉大亂時遷離中原的。南遷之后,為安全自衛計,遂沿用祖法,深挖壕、高筑寨、豎望樓、擁私兵,改良“塢壁”而聚居,再現漢晉時代“一宗將萬室,煙火相接,比屋而居”的盛況。
異,說的是“塢壁”傳到粵東后,因應當地水土,“一花開三葉”。潮人較早到達粵東,占據了沿海平原地帶,便建造面積偏大的“圍寨”;客家人明代以后才大規模遷入粵東山區,只能向空中“拔節”發展,建造面積偏小而樓層較多的“土樓”。至于落戶半山區的居民,筑造折中形式的“樓寨”,誠為最佳之選擇。
我想,這就是八角樓建筑的前世今生吧。
古者今之本源,今者古之流變。若以現代居民小區比照八角樓寨,也可發現不少有趣細節:
一是東西側巷北端,原有兩口水井,至今井水清澈。試想,古時若逢兵燹匪亂,居者困于寨內,有糧有水,心中自然不慌。東井井沿為八角形,西井井沿為圓形,寓意古代天圓地方的神秘觀念。小節處理靈活變化,美感夠酷夠炫。
二是中間的兩進建筑和天井,為居者議事、穿行、納涼、休息的天地。家人夠“和弦”,鄰里有“膠黏”,話稻薯收成,理紅白喜事。地方通朗,無阻世情。
三是原全寨所建一整圈的諸多套間,設置人性化,每套由外而內,為廚房、客廳、臥室,依次遞進。除了未設衛生間之外,頗似于當今商品房單元套間之格局。
或問:八角樓寨過于素樸土氣,有你說的那般好么?
淺陋如我者,不懂建筑理論,但直覺上也曉得,單純疊盒子式的“千城一面,千宅一格”,鈍感滿滿,根本美不起來。我去過梅州,彼處已有仿土樓形式建造的大賓館;聽說,上海采用本地原有的“石庫門”格局營建別墅區。便想起,國際建筑學界權威的“普立茲克”獎,它的獎牌是銅做的,凸顯樸實無華的寓意。其背面還凸印了三個英文字:“Firmness,Commodity,Delight”,即?“堅固、實用和美好”,是該大獎推崇的建筑哲學。再看眼前的八角樓寨,分明演繹了古代潮人族群的生活時尚,體現了彼時宜居宜稼的人情物理,安知它不能為當今建筑師所借鑒,舊錦別裁,設計出更棒的華常杰構來?
“誰謂古今殊,異代可同調”。在走出古寨之時,我瞥見墻外豎一石碑:“八角樓寨,縣級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同行文友說,樓寨老了,是應保護,但不容易啊。說話間,我們往寨東高坡處遛達,但見十幾棵古芒果樹,銅干鐵枝,茂密葳蕤。導游介紹,這些樹已近五百高齡。一陣風吹過,古樹簌簌作響,似乎欲與人語,卻又淡然無言……
編輯 | 翁純
審核 | 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