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潮安區人民法院深度融入黨委“1+6+N”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積極發揮人民法庭前哨站作用,將化解矛盾、定分止爭職能向源頭和前端延伸、向引導和疏導端發力,切實治“已病”、調“微病”、防“未病”。
近日,浮洋法庭處理了一宗涉及非遺的著作權糾紛。經了解,當事人郭先生在短視頻平臺上發現有人盜用自己的原創作品并進行售賣,與對方協商無果后,決定起訴對方。浮洋法庭在充分了解當事人的訴求及糾紛背景后,認為通過訴前調解的方式更能高效解紛,在征得當事人同意后,法官及時與區非遺保護調解中心進行銜接,決定啟動訴前聯調機制,與特約調解員一起前往現場,及時定紛止爭。
區非遺保護調解中心特約調解員 許卓廣:
接觸到這個案子,我作為一名調解員,與法官一同到案涉當事人的工坊,在認真對比案涉作品、充分了解案情的基礎上,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從專業角度有針對性地對侵權人進行釋法說理,分析其中的利弊,促使侵權人認識到自身侵權行為的不法性。最終,雙方當事人握手言和。
當事人 郭少俊:
這種盜取原版的行為,通過訴前調解的方式解決,避免了很多紛爭,讓我們不用到法庭上訴,減少了摩擦,也減少了雙方之間的怨氣與矛盾,以和為貴,我覺得這樣的處理非常好。
據了解,浮洋法庭管轄范圍內的非遺產業眾多,為了應對日益增加的涉企商事糾紛,潮安法院因地制宜,聯合潮安區非遺保護中心成立了全國首家地方非遺保護調解中心,該中心在浮洋法庭和大吳泥塑博物館設立辦公地點,并聘請6名特約調解員,為廣大非遺傳承人提供多元、專業、便捷的糾紛化解渠道。
區人民法院浮洋人民法庭庭長 蘇志紅:
非遺保護調解中心成立以來,浮洋法庭以“法官+調解員”的模式開展座談走訪、版權保護指導、法律咨詢答疑等工作,2023年以來,共成功訴前化解潮州木雕、銅鑼等非遺原創作品版權保護糾紛8宗,指導《年年有余》等12件非遺美術作品取得省級以上版權登記保護,提供法律咨詢服務105場次。
除了“無訟非遺”,另一邊的文祠法庭則以楠木村為示范點,深入推進“無訟村居”創建,組建“法官+村干部+網格員”基層解紛工作隊伍,積極引導當事人主動用非訴方式解決涉農矛盾糾紛,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糾紛止訴前”。
楠木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鄭榮昌:
“無訟村居”創建后,文祠法庭法官常態化進駐我村,同本村村委、網格員一起開展矛盾排查、法治宣傳、糾紛調解等工作,指導我村通過制定村規民約,防范和減少法律糾紛的發生。自“無訟村居”創建以來,本村聯合文祠法庭開展夜間送法、“六一”普法等法治宣傳6場,主動排查化解矛盾8宗,成功協助法庭化解訴前糾紛1宗,制定村規民約1篇。
文祠法庭管轄潮安北部山區鄉鎮,“茶產業”為轄區特色名片,隨之而來的涉“茶”糾紛也逐年增加,為此,潮安法院設立了鳳凰網上巡回法庭,以茶鄉法庭護航茶旅文化發展。截至目前,共為鳳凰人民提供司法服務超70次,成功化解訴前糾紛超30件。
區人民法院五級法官助理 陳錚儀:
一方面,巡回法庭運用“互聯網+”,配合常駐導訴員,為轄區內當事人提供就地立案、證據交換、調解、開庭審理等服務,有效解決了該鎮茶農在茶葉采摘季不便外出參與訴訟等問題;另一方面,我們以巡回法庭為前端平臺,與鎮司法所、綜合治理中心、村民委員會等基層單位對接,構建起司法解紛次中心,推動矛盾糾紛平和、高效化解。
近年來,潮安法院積極探索調解前置有效路徑,成立全市首個“人民陪審員參審調解工作室”,推進基層婚姻家庭、買賣合同、勞動合同等糾紛案件快速化解;同時,與11個行業協會簽訂“法官+協會”落實社會治理工作機制,最大限度將各行業矛盾風險防范在源頭,化解在基層。
區人民法院立案庭五級法官助理 陳依潔:
接下來,我院將繼續完善“府院聯動、多方協同、公眾參與”多元解紛機制,持續做實做優“法官+人民陪審員”“法官+協會”等訴源解紛工作,努力在服務法治營商環境、助力“百千萬工程”實施上持續發力,繪出和美潮安好“楓”景。
來源 | 潮安區融媒體中心、潮安發布
編輯 | 吳冰
審核 | 詹樹鴻
編輯 吳冰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