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趣的“騙食”
□?李英群
“劇本、劇本,一劇之本。”一出戲是否成功,是否受觀眾歡迎,劇本是根本。如無好劇本,沒有性格鮮明的人物,沒有感人的劇情,那不論作曲導演以至演員,都無法施展她們的才華。
劇本很重要,是一出戲的第一道工序。寫劇本的人稱為編劇。在林淳鈞、吳國欽編著的《潮劇史》中,收錄了當代一百多位職業的和業余的編劇。其中,謝吟、張華云、魏啟光、李志浦、陳英飛被譽為當代“五大家”。
這五大編劇名家的代表作:《荔鏡記》(謝吟)《蘇六娘》(張華云)《柴房會》(魏啟光)《張春郎削發》(李志浦)《袁崇煥》(陳英飛)都成為潮劇的經典,盛演不衰。
編劇在劇團中是被尊稱為老師的,但這五大名編劇中的李志浦,都說他不叫編劇,叫騙食。
不叫編劇,戲稱騙食,當然是自嘲。但他說:編出戲,經心設事,為的是騙鄉下老嬸老姆賣老雞母來買票。潮汕鄉下老姿娘,雖則兒孫滿堂平時不會有人給她零花錢,她們都是自養二只母雞生卵(蛋),用卵換錢買朥投松粉。一旦戲園來了戲班,就賣雞卵買戲票。我們就設法編個續集,吊渴她們,她們卵已賣完了,又忍不住要看下集,就把老母雞賣了,我們不是在騙食么?
志浦兄為人熱情、風趣,一肚子笑話,又樂意講人聽,是個很受歡迎的“騙食”。
他講笑話一般不長,我覺得有些是他自己編的。他自幼家貧,只讀過三年小學,就到煙廠當童工,當過賣報童,到鐘表店學修鐘表。這種環境中的人,都會邊打工邊聊天,講無粕古,三吧哩涼排遣寂寞,都是樂天派,這養成他幽默風趣的性格。
記得1995年夏,我們劇團到上海演出,他和文友連裕斌從汕頭趕到上海為我們“堵棚腳”(捧場)。演出結束,劇團安排到杭州一日游。一早坐上大巴,因為劇團人習慣晚睡晚起。今天破例,大家昏昏欲睡。志浦兄就說:我來講條古!他說兄弟二人出游,兄說:弟呀,出來踏青,見景抒情,俺來作詩,各人一句。我出頭句,你接二句,我出三句,你接四句。弟說好!
兄見遠處有一城墻,就吟了一句:“遠看似鋸齒。”弟一聽一望,果然很形象,一時找不到更好的比喻。兄開口催,弟說:“近看似鋸齒。”兄覺得弟偷了自己的,但也無奈。沉吟良久,弟催兄出第三句,兄瞪著城墻好久,冒出一句“愈看愈鋸齒。”很得意,以為弟接不上。弟大聲吟道:“真真似鋸齒!”
車內騰起一陣笑聲。大家不打盹了,不斷有人貢獻出笑話,大巴載著歡笑,直抵杭州。
文如其人。上述五大家的代表作,作品的風格完全體現劇作家的性格。喜劇大師魏啟光的《王茂生進酒》《柴房會》那幽默,那風趣,你如果熟悉魏先生,就會明白這風格出于他筆下是一種必然。
我覺得,志浦兄能寫出《張春郎削發》,跟他是一位風趣的人關系極為密切。
這出戲原來有個老本子《張春蘭金發》,內容是忠臣遭讒遇害,孤女復仇除奸的庸常故事,中間穿插有山神指引,老虎逗人等“怪力亂神”的情節,無非是悲歡離合大團圓的套路。志浦兄卻從中發現一個喜劇的“戲膽”,未婚夫偷窺公主被發覺,命其削發為僧。這可好,讓自己未婚夫墜入空門,公主可得守寡一世。真是戲諺所說“踢死[~公式~]公子,站站是曲”,有好戲看樂!
一個生性風趣的人,一定會在生活中發現許多有趣味的事,對有趣的地方特別敏感!他對舊作只取削發這一點,全面改造,連編帶騙,強化人物性格沖突,把公主命名為雙嬌,充分表現她的嬌驕二氣。春郎則是少年氣盛,誰也不服誰,鬧得滿朝雞犬不寧,妙!
一個有趣的人,其作品也必然多趣。這個戲在春郎被削發之后,公主離去,春郎一人羞憤萬端地把頭一昂唱道:“怒發沖冠”突然頓住,愕然呆立,后臺幫腔接唱“已無發——”一時笑聲爆棚。類似笑料不少,戲大家都看過了,我不再啰嗦。
我被安排到劇團學編劇,志浦兄就說歡迎我一起來騙食。他真給過我許多指教。他離開我們14年了,我們的生活中少去許多笑聲。
謹以此文,寄托我深深的懷念。
編輯|張澤慧
審核|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