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合茂
去歲年末,由黃寶弟作詞、吳艷彧作曲并演唱的歌曲《相約柘林灣》成功推出。寶弟兄是地道饒平人,長期在饒平工作,熱愛潮汕海洋文化,與浙江音樂學院吳艷彧教授合作譜成悅耳、激揚熱情的歌曲。我也順著老朋友的歌意,寫寫美麗富饒的柘林灣。
《相約柘林灣》謳歌了海邊的饒平人民,宣揚海邊人們對海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歌唱潮汕人無畏艱難險阻、勇于開拓進取、艱苦奮斗的“紅頭船精神”。隨著古港的變遷,進出港口貨物的種類和數量不斷增長,海上捕撈產量穩定攀升,海上養殖的品種類別也較之前大為豐富,布局海上牧場,為潮汕人的飯桌上增添更多的海里食材,為“世界美食之都”提供大量的海產品原材料。柘林港灣的歷史發展已經不單是規模擴大和量的增長,而且是質的變化。現在已經融入了國家戰略“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同步進入廣東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期。
柘林古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始于隋唐,興于宋朝,盛于明朝至清中葉。柘林古港及其腹地附近貿易發達,在古代已經有從柘林古港為始發的航線,東至臺灣島;北上江浙一帶的蘇杭,也到達大津門;東北至琉球群島及日本諸島;南至東南亞各國的港口。以柘林古港為據點,開展航運與貿易,部分發展到以造修船、經營船隊與貿易一體化的“集團型”公司的經營模式。同時柘林古港也是國內外過往船舶的補給地,起到了類似現代的“外輪供應公司”的功能,各膚色人種在這里交融匯集,逐漸成為繁榮之地。有關柘林古港的形成、變遷與發展,文史專家已經多有詳細的論述與專著,如喜好者可讀文史專家們的著作,了解家鄉的歷史;或者聽聽他們講“海上絲綢之路”的潮汕人故事,可能更有意思。
昔日的古港如今已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大港口,從北方南下的內貿船舶,由南方北上的船舶,其航線都經過附近海面;同樣從中國北方及東北亞港口至東南亞、非洲、歐洲、紅海、波斯灣、阿拉伯海的國際航線西行船舶,以及從華南港口及東南亞各國港口至太平洋東岸和大西洋西岸港口的東行船舶,其航線也都經過潮州柘林港附近海面,過往船舶流量多,且是大型化。在能見度良好的白天,船舶經過附近海面,你看到遠處海面的是黑點、稍近時看到的是船形狀、近距離可見到的船名和國旗。漁船在附近海面作業,有垂釣、圍網、拖網的,漁船上的旗幟飄揚,甚是熱鬧;夜間海面有南來北往船舶航行信號燈、各種捕魚作業的信號燈,燈火密集,柘林灣外呈現一片繁榮景象。
海上捕撈從古代就是海邊人們的主要謀生手段,看天時與地利;撿貝類等天然海產品是在退潮時到海邊或附近灘涂地尋找,數量也有限,還是要靠天氣吃飯。于是海邊人們逐步利用天然條件進行海上養殖,養殖紫菜、海帶等藻類產品;以及海蠣子、海瓜子等貝殼類產品;養殖中更多的是品種多樣的魚蝦類。改革開放以后,有了良好的鼓勵政策,從筑池塘或在圍堰里養殖,發展到近海網箱養魚;養殖魚蝦的品種越來越多,質量也越來越好,而且從育苗到成品魚蝦、從成為餐廳飯桌的美食材料到形成預制菜產業,已經形成海水養殖產業鏈,魚的品種和養殖規模越來越大,從養殖到加工的技術也越來越成熟,逐步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同時增加對外貿易產品。
從歷史上及世界各地看,港口航運發達的地方,經濟相對較為繁榮,曾經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潮州柘林港,現在仍然具有后發優勢,勤勞智慧的海邊人們已在傳統貿易中將吃過“烏水”的不怕艱難險阻、“紅頭船精神”發揚光大,將古港變成較為繁榮的現代化灣區,是好政策的結果。
套用歌曲《美麗柘林灣》里的歌詞,柘林灣的浪花已經譜寫了新時代的詩歌,美麗的柘林灣,擁抱了新希望。
編輯 | 翁純
審核 | 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