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彩紅
光陰鋪陳出一片濃綠,時光踱步到陽光最為熱烈的時刻,池塘里瀲滟出蔥郁的荷香,知了在樹間高聲唱和……夏至,大步騰騰,滿身汗水地來了。
夏為大,至為極,這是一年之中萬物最為繁茂,北半球白晝最為漫長的一天。它也是“四時八節”中的一個節日,四時八節指的是:“日中”“日永”“宵中”“日短”四個時節,分別對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永,長也,“日永”為白晝最長的日子,指夏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被稱為“八節”。《周髀算經》卷下中記載:“凡為八節二十四氣。”三國時吳國趙爽注釋《周髀算經》時,對“八節”是這么解釋的:“二至者,寒暑之極;二分者,陰陽之和;四立者,生長收藏之始;是為八節。”凡是“八節”之日,國君都要親自登臨觀象臺,觀察天象,占卜吉兇。自古以來,人們都有在夏至拜神祭祖之俗。在這一天,人們慶祝豐收,用新麥獻祭祖先,以感謝神靈的保佑。
夏至,古代人們又稱夏至節或夏節。魏晉南北朝時,夏至作為一個節日已經非常明確,曹植《古樂府·艷歌行》詩曰:“夏節純和天清涼,百草滋殖舒蘭芳。”唐代,官方正式規定了夏至休假制度,敦煌文書鄭馀慶《大唐新定吉兇書儀》殘卷有夏至“休假三日,前后各一日”的記載。宋朝人對于節氣的敬畏和儀式感,在夏至這一天體現得淋漓盡致,這一天,滿朝文武都有3天夏至假期宋代《文昌雜錄》記載:“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
夏至有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此時小鹿的鹿角開始脫落,告訴世界它已長大。脫離了童年生活的小鹿歡快地蹦跳在太陽以光線為筆,以大地為紙的水墨畫上;重重疊疊的綠蔭里,蟬鳴唱出夏天的詩意和熱烈。三毛形容蟬叫“一句三疊,像那傾吐不盡的纏綿”;半夏抵達生命最燦爛的時刻,也是它藥效最好,最宜采摘的時候。而我一直覺得半夏,像一個盛裝女子,在她最生命美好的時刻,站在途中最耀眼的地方,眼波流轉,明艷動人。
夏至這天人們習慣吃面。諺語云:“冬至餛飩夏至面”。夏至時麥子豐收,人們在夏至吃面,有“嘗新”“慶祝豐收”的意思。夏至一到預示著伏天的來臨,因而夏至面也被稱為:“入伏面”。作為河南人,面食本就是我們的日常飲食,到了夏至這天,我們就更為重視了。每年夏至,母親總是舀出質量最好的面粉,用它搟出來的面條最滑爽筋道,入口清香。夏至這天,母親早早地和好面,醒在那兒。炒一些花生或芝麻壓碎,再去地里摘了黃瓜、芹菜、蒜苗。她把煮好的面條過了涼水,放上黃瓜絲、嫩芹菜絲、蒜苗,灑上花生碎或芝麻碎,淋上辣椒油,一碗香噴噴的夏至面就好了。那一碗青青綠綠、紅紅白白的面,于酷暑之際,為人們帶來無盡的美味和涼爽。夏至時節,瓜熟蒂落,豐收的喜悅就在那可口的水果里:汁水豐盈的西瓜、水潤清脆的甜瓜、晶瑩玲瓏的櫻桃、光潤紅艷的西紅柿……它們抒寫著夏至的甜美,滋潤著我們的口味。
夏至充滿了詩意。盛夏時節,萬物繁盛,此時蟬鳴鳥啼、水草豐美、夏花絢爛、夏木繁茂,鋪陳出熱情似火的盛夏風情;而夜晚銀河橫貫天空,星辰閃耀;水流潺潺,夏風清爽,給仲夏之夜增添無限迷幻的色彩。這些場景激發出詩人的無限詩情。宋朝周邦彥輕快地寫道:“梅雨霽,暑風和,高柳亂蟬多。小園臺榭遠池波,魚戲動新荷。”梅雨剛停,熱風清和,高高的柳樹上,蟬鳴紛亂。小園池塘里,魚兒游戲在荷葉之間。悠然之情躍然紙上。秦觀則是“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他趁著月色明朗,坐在小船上聽笛,風來又去,荷香裊裊,氤氳出夏的浪漫。曹雪芹在《紅樓夢》里用十六個字簡練概括了夏天之熱:“赤日當空,樹陰合地,滿耳蟬聲,靜無人語。”這十六個字具體且形象,瞬時就把人拽入盛夏時光。
夏日炎炎,往往讓人心煩意亂,而煩則更熱。因而我們要學會調節心情,不妨學學蘇東坡,學他“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的從容,學他“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的淡泊,更要學他“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無懼和超然情懷。
?夏至已至,萬物抵達盛時,它們帶給我們視覺上的享受,味覺上的開懷,觸覺上的灑脫。而我們享受著時節的多彩多姿,也隨著時節努力向前奔跑!
編輯 | 翁純
審核 | 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