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
□?盧放民
多字上古為端紐十七交十六部,潮語讀為﹝多窩1﹞和﹝之挨7﹞。二音雙聲,前音為十七部歌韻,后音為十六部支韻。兩韻關系密切,可以通轉,故古讀離為羅、讀義為我、讀池為沱。《說文》:“茤,杜林說芰從多。”意思是芰與茤同。邢昺云:“古人多、衹同音。”《詩·大雅·卷阿》:“君子之車,既庶且多,君子之馬,既閑且馳。”多韻馳,可入歌韻,也可讀支韻。《詩·魯頌·閟宮》:“享以骍犧,是饗是宜,降福既多。”多、犧、宜皆讀入支韻。今以多為聲的諧聲字像侈、移仍發十六部的支韻。這些都說明了“多”古時是兩個韻部通用,十六部的字入潮語﹝挨﹞韻,像倪、易、嘶、雞、題、觧、買、稗、妓、街等;有的像易﹝衣6哥挨7﹞、嘶﹝思衣1思挨1﹞、妓﹝哥衣6哥挨1﹞、支﹝之衣1胎挨4﹞、吱﹝之衣1胎挨8﹞等仍存雙讀。可以推想,“多”原也有﹝衣﹞﹝挨﹞二讀,只是﹝衣﹞韻沒有保留下來而已。有潮音字典用“?”字,從字形結構看,該字不是多聲就是支聲,《廣雅·訓詁》:“?,多也。”張衡《西京賦》中,將它與伙、罷、移、池相韻。經比對,二字音、義相同而形異,又何必舍本逐末、棄簡就繁用這個生僻字呢?
俗語“絀﹝之娃8﹞多﹝之挨7﹞”,差距很大;差遠了。
“虱加﹝哥耶1﹞勿﹝無挨6﹞癢,事多﹝之挨7﹞勿﹝無挨6﹞想”,比喻被煩心事搞的心力交瘁、麻木不仁。
“乞食過溪行李多﹝之挨7﹞”,一無所有的乞丐,過河時仍有好多東西要拿,比喻看似簡單的事情,往往是非常復雜,瑣碎。
“乞食多﹝之挨7﹞過人家”,乞討的比施舍的還要多,僧多粥少。比喻事物失衡或本末倒置。
“事多﹝之挨7﹞”,①事務多;事情多。②做多余的事,如:無去叫伊,伊也會來,免著你事多﹝之挨1﹞。
“話事多﹝之挨7﹞”,①麻煩或煩心事多,如:“做豬做狗易,做人話事多﹝之挨7﹞。”②做不應該做的事,如:“他愛話事多﹝之挨7﹞,經常惹是生非。”
“嘴多﹝之挨7﹞”“嘴鳥多﹝之挨7﹞”,不該說而說。
“惰牛過溪屎尿多﹝之挨7﹞”,有的牛過河時,總喜歡停下來排便,耽擱時間。比喻人在關鍵時出點什么狀況而耽誤事情。也說“牛毋﹝秧6(合唇)﹞過溪屎毋﹝秧6(合唇)﹞流,牛一過溪屎就流”。
“多﹝之挨7﹞少﹝之腰2﹞”,若干。也說“加﹝哥耶1﹞減”,如:“這種貨正熱銷,多﹝之挨7﹞少好來。”
“多﹝之挨7﹞謝”,表示感激的客套話。北方言讀入歌韻,潮方言發十六部支韻,音異而形、義同,這就是南北方言的差別。
來源|潮州日報
編輯|郭洵汐
審核|龐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