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
□?盧放民
矯字上古為見紐二部,潮語讀為[哥妖2]、[戈腰4]和[哥歐2],雙聲疊韻。該部字在潮語[妖]、[歐]、[腰]三韻可以通轉,例字不贅。段玉裁云:“鄭玄箋詩,讀橋為槀。”矯以喬得聲,其諧聲字橋、轎的潮語音可證。
《說文》:“矯,揉箭箝也。”矯是工具名,它可使箭桿變得更直。由名詞活用為動詞,潮人以其表示:某些東西,通過一定的工具或方法,使之成為合乎要求的形狀。如“條角鐵矯[戈腰4]來未到直。”“個鐵圈矯[戈腰4]到過圓。”“個框會四正,免再矯[戈腰4]了。”《禮記·中庸·鄭注》:“矯、強貌。”矯[戈腰4]物是施加強硬的作用力,從而迫使其改變,故潮人引申表示身體為硬物所抵頂觸碰,如:“他跋[波娃8]落去,個肚矯[戈腰4]著椅角。(或給[戈衣4]椅角矯[戈腰7]著)。”“鋪板[無挨6]平[波楹5],矯[戈腰7]到我胛脊板痛死。”口語“略[羅腰7]矯[戈腰7]”也是這個意思,注意讀七聲。
矯字在潮語的另一個用法同“象”,讀如字。段玉裁云:“凡云矯詔者,本不然而云然也。”《漢書·石顯傳》:“顯故投夜還,稱詔開門入。后果有上書告顯,顓命矯詔開宮門,天子聞之,笑以其書示顯。”本不然——不是有詔,而云然——稱詔,這就是矯的用法,潮語常可見到:①這種人矯禽獸——不是禽獸而稱禽獸。②仿到矯真品——贗品以真品稱。③談[多喛2]到矯是——巧言利辯,說得好像對。既然將“不是”說成“是”,那么這二者之間,必定在某些特征上有相似之處。石顯是皇帝的寵臣,他懂得如何操弄,使自己像握有詔書。例①是不人道,像禽獸。例②是形態像真品。例③是說得似是而非。不難看出,在這個意義上,“矯”的用法與“像”正同。《周禮·春官·冢人》將草扎成人形稱為“像人”,即“像個人”的意思,這也是本不是人而稱人,用潮語叫“矯個人”,二語意思相同,且語法結構也一樣,都是述賓式。隨著語言的發展,“像”加上結構副詞“一樣”,成為現代漢語的比況結構;而“矯”在潮語中也能與時俱進,潮人則加上“平[波楹5]樣。”所以,“像人”就是“像人一樣”,也就是“矯人平[波楹5]樣”。同樣,《漢書》的例子就是:石顯矯有詔書平[波楹5]樣,或像有詔書一樣,擅命開宮門。其余各例依樣畫葫蘆,意思不變。潮人在閱讀古籍時,諸如此類的用法,皆可作“矯用”、或“矯是”、或“矯有”,后加上平[波楹5]樣的比況結構來理解。《公羊僖三十三年傳》矯以鄭伯之命而犒師焉=矯用鄭伯的命令平樣,對軍隊進行慰勞。《戰國策·齊策》矯命以責賜諸民=矯有命令平樣,把債務賜給負債人。《墨子·非命》我聞于夏人矯天命=我聽說夏人矯有天命平樣。《漢書·高五王傳》矯制以令天下=矯有制詔平樣,對天下發號施令。注家對矯字的注釋是:假托;詐稱,不外乎也就是這么個意思。
俗語“矯[哥歐2]各(格)[哥耶8]”,倔強執拗,不相聽從。如:“他是上司,你合[哥亞4]伊矯[哥歐2]各[哥耶8]肯定食虧。”矯,強貌。各,不相聽意。
“矯[哥妖2]是”,仿佛;似乎;好像。如:“矯[哥妖2]是有人叫門。”“只車矯[哥妖2]是無鎖。”
“矯[哥妖2]談[多喛3]”,①舉例時的發端語,相當于“比如說。”如:“有些事是不容許發生個,矯[哥妖2]談[多喛2]這二日連續發生的事故。”②假若;假如。如:“他有名成道,我蓋無名小卒,矯[哥妖2]談[多喛2]以你出面請伊,未知伊豈[戈亞4]好[何歐2]來?”③就像;好像。如:“欠人一身債,伊矯[哥妖2]談[多喛2]無許[何余2?何呀2]事平[波楹5]樣。”
“矯[哥妖2]……平[波楹5]樣”,相當現代漢語的比況結構——像……一樣、好像……似的。口語中,“平樣”常被省略,如:矯[哥妖2]只狗、矯[哥妖2]只獺、塊形矯[哥妖2]伊阿父(平[波楹5]樣)。
“矯[戈腰4]勢”,矯正姿勢,比喻言行有所顧忌、約束,以適應情勢。如:“上司嚴苛、下屬做事就著矯[戈腰4]勢。”“他正處在青春叛逆期,你教育著知矯[戈腰4]勢,勿適得其反。”
“矯[哥妖2?戈妖2]興各(格)[哥耶8]衰”,“興衰”借指不論什么事。指凡事不論曲直是非、巨細輕重,總愛從中炮制出種種道理或理由,以否定別人的意見或看法,不相聽從。如:“你合[哥亞4]這種矯[哥妖2??戈妖2]興各[哥耶8]衰的人辯論,只會浪費口舌,絕無結果。”
來源|潮州日報
編輯|郭洵汐
審核|龐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