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緣由的“由”變為羞笑的“由”
□ 曾楚楠
“由”字yóu(潮音讀[尤]),其主要義項有:
1.樹木生枝條叫“由”。《左傳·昭公八年》:“今在析木之津,猶將復由。”楊伯峻先生[注]:“由,即《說文》之由,木生條也。《尚書·盤庚》‘若顛木之有由枿’可證。此謂尚將復生也。”)
2.原由;緣故。《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有臧武仲之知,而不容于魯國,抑有由也,作不順而施不恕也。”《史記·孝文本紀》:“蓋聞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制禮樂各有由。”
此外,義項還有:來源、開頭;途徑,辦法;法式;為,從事;任用,使用……等等。(《漢語大詞典》列了二十五個義項,略。)“由”字還可讀?yáo(音[妖],潮音讀同〔尤〕)。指女子笑貌。《淮南子·修務訓》:“冶由笑,目流眺。”高誘[注]:“冶由笑,巧笑。<詩>曰:‘巧笑倩兮’是也。”《正字通·田部》:“由,冶由,女子笑貌。”(“巧笑倩兮”出自《詩·衛風·碩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倩,笑時兩頰酒窩好看的樣子。)
從《詩》曰“巧笑倩兮”到“冶由笑”再到羞笑,經歷了漫長的歲月。
戰國后期,《荀子·非相》云:“今世俗之亂君,鄉曲之儇子,莫不美麗姚冶(姚(tiào)冶,妖艷),奇衣婦飾,血氣態度,擬于女子。”楊倞[注]:“《說文》曰:‘姚、美好貌;冶,妖。’”(《論語·八佾》:“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楊伯峻先生釋文為:“子夏問道:‘有酒渦的臉笑得美呀,黑白分明的眼流轉得媚呀,潔白的底子上畫著花卉呀。”這幾句詩是什么意思?”]可見春秋后期孔子時代還依據著《詩經》的說法,沒有戰國后期荀子的“姚冶”觀點。)
“冶”字的本義,除指冶煉金屬;熔爐,鑄造金屬器皿的工人等之外,還指艷麗(宋·洪邁《夷堅丙志·無足婦人》:“見婦人丐于市,衣敞體垢,無兩足,但以手行,而容貌絕冶。”(通“野”。宋·王安石《回文》詩之三:“徑斜荒草惡,臺廢冶花繁。”組詞“冶由、冶色、冶女、冶步”等多有妖冶撫媚之含意。以“冶步”為例,《后漢書·李固傳:》:“固獨胡粉飾貌,搔首弄姿,槃旋偃仰,從容冶步。”清·王先謙[集解]:“冶步,謂舉止妖冶。”甚至唐代的李商隱在《燕臺春》詩中還用了“冶葉倡條”的形容詞:“蜜房羽客類芳心,冶葉倡條遍相識。(倡通“娼”)。”李商隱亦許借此詠楊柳枝葉之婀娜多姿,但經不住歷代文人的擬人化描述,如宋代的周邦彥《尉遲杯·離別》詞:“因思舊客京華,長偎傍疏林,小檻歡聚,冶葉倡條俱相識,仍慣見珠歌翠綠。”清·龔自珍《臺城路》詞:“冶葉倡條,年年慣見,露里風中無數。誰家怨女,有一種工愁,天然眉嫵。”等等,后亦借指妓女。
再如“冶游”一詞,原指男女趁春日踏青。《樂府詩集·清商曲辭·子夜四時歌》:“冶游步春露,艷覓同心郎。”宋·晏幾道《浣溪沙》詞之四:“白纻春衫楊柳鞭,碧蹄驕馬杏花韉。落英飛絮冶游天。”明·顧大典《青衫記·郊游訪興》:“看遍街頭萬戶春,紛紛俱是冶游人。轉覺皇都氣象新。”清·趙翼《美人風箏》詩之三:“天路無梯一線通,冶游最好趁春融。”……后亦指狎妓。宋·方千里《迎春樂》詞:“紅深綠暗春無跡,芳心蕩,冶游客。記搖鞭跋馬銅駝陌,凝睇認,珠簾側。”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藝林學山二》:“唐宋間惡少,競刺其身……國朝此風遂絕。惟冶游兒與倡伎密,或札刺名號,以互相思憶。”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先拊膺痛哭,責其子之冶游,次齒齒握拳,數諸客之誘引。”上引歷代文獻,無不對“冶游”行為深惡痛絕、予以鞭策,可見“冶游”(指狎妓)舉動受到世人之一致貶責,而“冶游”亦因此從“男女踏青”的中性詞變成轉為“狎妓”的貶詞。
顯而易見,從春秋后期之《詩》曰“巧笑倩兮”到戰國末期荀子之“姚冶”、再到漢代的“冶由笑”(后代發展的“冶容”、“冶由[游]”……經歷了二千馀年的時光),這雄辯地表明:語言文字領域的含義“隨時代不斷地變化”的道理、規律。
受社會從緣故義的“由”字到帶貶義的“妖艷”義的“由”字之影響,潮語“由”字的涵義亦生發了重大之變化:“由”字從“巧笑倩兮”變為“羞笑”。從前的潮人(尤其是女同胞)碰到可恥笑的事,會用食指劃著臉腮,邊說“由你,由你!”(意為“羞不羞?”)借以表示憤慨與羞笑,而被羞笑的人,一臉監魀與無可奈何。
羞笑與江南地區的“冶笑”(妖媚的笑)有不同程度的相似之處。茅盾《詩與散文》中有一段話可資參考:“‘你是一天一天的肉感化,一天一天的現實化,一天一天的粗淺化,哎,桂,你是太快地進入了平凡丑惡的散文時代了。’回答的是長聲的蕩人心魂的冶笑。”
“冶笑”與“由你”,其源頭都是“冶由”,就跟“冶容”一詞一樣。原指艷麗的面貌,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計倪傳》:“傾城傾國,思昭示于后王;麗質冶容,宜求監于前史。”原只有褒義。到晉代葛洪《抱樸子·暢玄》:“冶容媚姿,鉛華素質,伐命者也。”(伐命:牀害生命。參見葛洪《抱樸子·博喻》)葛洪已斷定“冶容媚姿”必然導致“伐命者也”,可見他對“冶容”賦予貶義。何況儒家五經之一的《易·系辭上》:“慢(漫)藏誨盜、冶容誨淫。是”唐·孔穎達[疏]云“冶容”:“女子妖冶其容”,即女子修飾得很嬌媚之意。《后漢書·崔骃傳》亦云:“揚娥眉于復關兮,(《詩·衛風·氓》二章:“乘彼垝垣,以望復關。”朱熹[集傳]:“復關,男子之所居也。不敢顯言其人,故托言之耳。”(即“氓之蚩蚩,抱布貿絲”之“氓”,指內心思念之男人。)古代儒家言“冶容誨淫”,可見“冶容”一詞,從《易·系辭上》開始,就沒有好評過。
“由”,從主義項之一“緣由”的“由”到羞笑義的“由”,證明了一個語言文字的規律:不管是字或詞,都隨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賦予新的含義!
來源|潮州日報
編輯|郭洵汐
審核|龐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