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為“潮丑”干一杯
□?李英群
人生在世,壓力山大,需要消解。娛樂、趣味,是消解壓力的良藥。生活中,人人需要娛樂,都喜歡與有趣的人交往,聽趣味的故事。
中國戲曲有這個功能,娛樂性是其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戲曲,是我國最早也是最成功投入市場的藝術品。戲曲藝人以賣藝為生,他們最了解受眾的口味:戲曲受眾覆蓋社會上所有階層,從帝王將相到販夫走卒都愛看戲曲演出。帝王權貴重視教化,文人士子主張寄情,平民百姓欣賞娛樂。這一切,即教化、抒情、娛樂,戲曲都照顧到了,但藝人們最重視的是劇目的娛樂性。很明顯,假如一出戲有很強的思想性,卻缺乏人情味,更一點趣味都沒有,觀眾大概不會掏錢去買思想教育吧,即使有一出戲用很優美典雅的唱詞在抒發才子佳人的悲歡離合,但思想蒼白、趣味索然,平民觀眾不會有太大興趣,帝王權貴也難以共鳴,而即使思想內容一般無害,風花雪月抒情不足,但極有趣味,可笑可樂,是從帝王到草民都會喜歡的。
中國戲曲自宋代成型,藝人們就明白娛樂性是重要賣點,許多劇目哪怕是嚴肅的正劇以至悲劇,都盡力加進一些歡樂有趣的元素,這其中,丑角的貢獻功不可沒。而潮劇,是把丑角經營得最出色的劇種。
戲劇戲劇,無非是“鬧著玩”與“惡作劇”的合稱,戲耍而已,是消解生活中悲苦的調味劑。戲曲的角色行當,丑角的任務是插科打諢,制造笑料,提供歡樂。潮劇藝人最懂這一點,猶如潮菜的海味,很鮮很腥,賣魚老板會配上辣椒、生姜、芫荽,讓你辟腥。潮丑竟有十種之多,在全國眾多地方劇種中,絕無僅有。
潮劇的丑角豐富多彩,這是潮人的民性使然。
潮人先祖,自西晉末年為避八王之亂,隨晉元帝衣冠南渡,到唐安史之亂后和北宋靖康之恥,共三次南渡一直到定居潮州,目的不是做官發財,是找個地方生活,安居樂業。這些舉族南遷的吾潮祖先,你看現在那些民居大宅門上牌匾標明的“XX世家”“XX舊家”,就知道都是中原望族的后人。他們厭倦了當官,他們有文化修養,骨子里都是樂天派,平素喝工夫茶,編些幽默故事消遣,三巴哩嗹,笑古連篇,這是潮丑發展的溫床。
潮劇有幾個流傳廣久的折子戲:《掃窗會》《柴房會》《蘆林會》《井邊會》《磨房會》《梅亭雪》,現在一打開手機,抖音和朋友圈里,幾乎都會見到它們的聲影。我的茶友中有許多是潮劇票友,作過一小范圍調查,看《蘆林會》和《掃窗會》的遠少于《井邊會》《柴房會》和《梅亭雪》,原因是有丑在場覺輕松,合乎工夫茶座的氣氛。我往往獨坐時聽聽《井邊會》,除了喜歡姚璇秋和陳瑜的唱腔,還特喜歡老王與九成兩個小丑的插科。當李三娘唱至剛出生的兒子被惡哥嫂拋下池中的慘狀,目汁欲流欲流,老王九成那句“害害害,那嬰兒必定嗚夫哀哉”唱出口,無法不破淚為笑,茶也有味了。
《金花女》(也叫《金花牧羊》)是本地傳統劇目,寫本土故事。全劇11個人物,竟有7個是以丑角應工,官袍丑、老丑、女丑、小丑,這在全國絕無僅有。金章一家三人,驛丞單位在職三人,加上個王媒婆,群丑亂舞,真真令人大開眼界。
主角金花,出場就帶苦澀,以后一場苦甚一場,直到最后的最后有一點點光明的尾巴。這是苦情戲,但全劇幾乎從頭到尾讓你笑聲不斷。這個戲把戲曲的娛樂功能推到高峰,應該謝謝眾位丑兄!
請為潮丑干一杯!
編輯|張澤慧
審核|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