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駙馬”許玨生平探考
□ 莊志平
綜合潮州文史專家陳賢武、《潮州日報》記者江馬鐸等的相關研究文章,筆者再根據自己掌握的些許史料,對“駙馬”許玨生平進行探考,付之筆端,以求教于方家。
許駙馬府是宋英宗妹夫、許申曾孫許玨的府邸。許氏是歷代潮州名門望族中的佼佼者,古有“山前許、山后劉(劉允家族)”之說。許申,為唐宋潮州八賢之一,官至刑部郎中(相當于現在的中央司法部兼最高人民檢察院副部級別職位)。自許申以下終宋世,許氏共涌現出文武官員四十一人。尤為值得一提,許玨長子許仲禮還在哲宗朝以武節郎出為節度使,稱為東南第十一將,次子仲進皆授官,可謂皇恩浩蕩、許族尤重。
許玨,生卒無載(從史學角度推斷,許玨與德安約生卒于仁宗——哲宗朝),字國璽,潮州韓山山前鄉人,其宦跡概覽為:左班殿直【原官名為“內侍高品”,北宋末徽宗政和二年(1112)此官名才改為“左班殿直”】——賓州知州——武功大夫、明州觀察使、廣南西路兵馬都監(全稱為廣南西路駐泊兵馬都監,現南寧博物館收藏有此北宋武官之印)——光榮離任。①縱觀許玨戎馬一生,武功卓著,為國家邊疆的和平穩定作出重大貢獻。具體生平如下:
許玨少時天資聰穎,嫻韜略而精易理。許玨初以祖蔭得仁宗皇帝近衛武官、授左班殿直。宋史載:神宗熙寧八年(1075)交趾(今越南)入侵犯境,邕州知州蘇緘戰死,隔年朝廷即以戰神郭逵為安南招討使,帶領大軍南下征剿,而許玨是否隨軍史志無載,此時賓州知州許玨叔父許聞義參與前線作戰,戰斗呈現摧枯拉朽之勢,先后攻克邕州(今南寧市)、廉州(今北海市)等州,十二月擊敗交趾兵于富良江,聲威大振,安南主(越南國李朝第四代皇帝)李乾德驚恐萬分、奉表投降;至此,郭逵考慮到士兵、役夫受熱帶毒瘴侵害,死傷過半,因而撤兵沒有進一步擴大勝利成果。兩年后的神宗元豐年間,鑒于南疆依然不太穩定,皇帝詔令,許玨承繼叔父許聞義出任擁有地方行政大權的賓州知州,拱衛邊陲,對于許玨知州任上軍政方面的突出貢獻,明代萬歷《賓州志》載:許聞義、許玨、許弁(許聞義之子),三世守賓(其實為兩世三人),均有惠政及民,稱一時之盛云。因此,朝廷擢升許玨為武功大夫、明州觀察使②、廣南西路兵馬都監,并賜“錦袍者六,金帶者三”,明代嘉靖《廣東通志》也有相關記載,對此,許玨在賓州州治建造榮恩堂,供奉皇帝賞賜的錦袍和金帶。綜上所述,后世載許玨擔任賓州觀察使是錯誤的,實際是明州觀察使;而廣南西路兵馬相當于今廣西、海南及廣東雷州半島地區的軍事長官。
哲宗元祐六年(1091),許玨或因身體抱恙辭官,還饒有興致地在高要(肇慶)七星巖石室洞東壁題下石刻一款:“元祐辛未,許玨監兵罷任,敬觀祖父留題。”正是由于“罷任”,讓很多人過多解讀,還癔想出貶謫海南儋州、與蘇軾為友的猜想。③其實罷任詞義可為“卸任、辭任”,語出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記文》:“浯溪……唐上元中,邕管經略使元結罷任居焉。”不久之后,許玨卒于九月初五,享壽五十五歲。④最為重要的是,關于許玨是“駙馬”“郡馬”“縣馬”的考證,初步厘定如下:據《宋會要輯稿·帝系》⑤載:“(神宗熙寧)八年(1075)七月十八日,詔濮安懿王女德安縣主等六人并進封。元豐二年(1079)四月,詔王第十一女、第十八女并進封郡主……”?從中我們能獲悉大量歷史信息,一是由“濮安懿王女德安縣主”可知宋英宗趙曙(趙宗實)與德安縣主均是濮安懿王(趙允讓)之兒女、商王趙元份之孫、宋太宗趙光義之曾孫,且是兄妹關系。二是“(神宗熙寧)八年”說明至英宗長子神宗(趙頊)時才為其親姑母德安進行進封。三是由于“六人并進封”從行文邏輯上無法闡明德安縣主具體進封內容,而“(神宗)元豐二年四月,詔王第十一女、第十八女并進封郡主”可知,元豐年間,神宗皇帝還給親姑母們——德安的姊妹進封為郡主,因此可推理出省略的就是德安縣主被封“郡主”這一事實,按照現代文補充完整應是“詔濮安懿王女德安縣主等六人并進封,其中德安縣主加封為郡主”。四是早在嘉祐四年(1059年)汝南郡王趙允讓去世,朝廷追封其為濮王,謚號安懿(故趙允讓又稱濮安懿王),按照宋沿唐制之實,唐代之時,皇太子之女為郡主,親王女為縣主,因此作為親王的濮王,其女德安早應擁有縣主封號。而在英宗朝,因為趙宗實(宋英宗)是過繼給趙禎宋仁宗當兒子,還發生過“濮議之爭”,即關于宋英宗給生父趙允讓的名分和稱號問題,通過曠日持久的爭論,最終曹太后同意英宗尊生父趙允讓為皇考,濮安懿王趙允讓稱“皇”,他的三位夫人(英宗生母仙游縣君任氏、譙國夫人王氏、襄國夫人韓氏)則并稱為“后”,但是宋英宗僅僅在位四年就病逝,根本沒時間來得及給父母上謚號,所以趙允讓的謚號仍為“王”,三位妻妾則并稱“王夫人”。
綜上所述,按照唐宋慣例,皇帝之女稱公主,皇帝之姊妹稱長公主,皇帝之祖姑、姑輩稱大長公主。我們可得出結論,因其父親趙允讓稱“皇考”及“帝謚”只差一步之遙,然兄長已是皇帝;因此,從血緣關系看,德安應有公主之名,而從封建宗法禮制看,德安可無公主之實;相應的許玨應有駙馬之名,而可無駙馬之實。這也吻合湘橋區橋東洗馬橋許玨、德安合葬墓碑所曰“宋敕封賓州(應為明州)觀察使附馬國璽許公皇姬郡主趙氏?墓”⑥這一稱謂,即在歷史長河中德安只有“郡主”封號,尚未有“公主”之名。為此,1996年我們以“許駙馬府”名義為她們申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不失為“駙馬”“公主”的正名之舉。
【歷史鏈接】
①明嘉靖四十年(1561)黃佐修《廣東通志·人物列傳三·宋上·許申傳》:“曾孫玨,娶太宗曾孫女德安縣主,授左班殿直,繼聞義知賓州。在賓賜錦袍者六,金帶者三。終武功大夫、明州觀察使、廣南西路兵馬都監。”
武功大夫:武階名。屬諸司正使八階列。為正七品。
明州:州名,今浙江寧波。觀察使:宋代觀察使分正任官和遙郡官兩種情形,系寄祿官。正任觀察使屬于貴階,擁有軍功者才有可能獲得,否則便需要特旨;遙郡觀察使官品比正任稍低,卻可以和正任觀察使享受同等優厚的俸祿,所以仍然不失為美階,一般也是授予有軍功者或是特旨授予。
廣南西路:轄境相當今廣西、海南及廣東雷州半島。兵馬都監掌本路禁旅、屯戍、邊防、訓練之政令,以肅清所部。
知州:為州一級地方行政長官。趙匡胤立宋初年,鑒于唐末五代之患,削州鎮之權,“令文臣知州事”,其后,派出大量的二品以上的官員充任一州的長官,可謂責大權重。然而,由于歷史的不斷發展,人才更加輩出,北宋中后期出任知州的官員品級較為繁雜,加上知州沒有固定的品級,因此到任官員自一品至八品的均有存在,唯一不變的是權責。
②明州觀察使:依循宋律和宋史資料中記載的諸多宗女為夫家向皇帝請求加封均被拒絕的事例得曉,許玨只有立有重大軍功或有特旨,才能被授予明州觀察使這一“寄祿官”職級。
③根據正德《瓊臺志·游寓》(2006年海南出版社):“許玨,字君瑤,泉(福建泉州)人,久寓儋(州),年九十余。蘇文忠公喜與談論,往來甚密,每以醴飲。公曾有賦贈,稱‘泉人許生是也。’蘇軾在《酒子賦》中提到“潮人王介石、泉人許玨,乃以是餉余,寧其醅之漓,以蘄予一醉”。因此“許玨謫戍(海南)儋州、字君瑤”之說均是錯誤的。摘自陳賢武發表于2019年5月5日《潮州日報》之《許玨事跡考略——許駙馬府史譚之二》
④許氏網《韓山許氏宗譜》(手抄本)載:“五世祖駙馬公諱玨,公字國璽……公享壽五十五歲,終于九月初五。(德安)妣享壽五十二歲,終于五月初五”。
⑤宋代特設“會要所”修撰《會要》,《宋會要》就是由宋朝本朝史官范質、謝深甫等編寫。《宋會要輯稿》是清嘉慶年間由徐松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宋代官修《宋會要》之文。該文引自《宋會要輯稿·帝系·濮秀二王雜錄》五十八頁,江馬鐸發表于2022年10月11日《潮州日報》之《宋代皇親宅邸在累世科名傳儒風》有載。
⑥由于封建宗禮的嚴肅性,因此自從宋代以來,洗馬橋的碑文“宋敕封賓州觀察使附馬國璽許公皇姬郡主趙氏?墓”體現出來一點就是打擦邊球,“附馬”意有?“外加的”,故與其未封駙馬這一史實相符;而皇姬與其父親——濮安懿王趙允讓稱“皇”相適應,又與宋徽宗《改公主名稱御筆手語》中把“公主、郡主、縣主”改稱“帝姬、宗姬、族姬”不同,從而沒有違背封建宗禮制。補充一點的是,宋徽宗“帝姬、宗姬、族姬”?之詔令存在時間不長,很快就被宋高宗(趙構)廢除并改回之前稱謂。
來源|潮州日報
編輯|郭洵汐
審核|龐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