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心養福
□?周漢兵
福,大抵沒有人不渴望的,也沒有人不喜歡的。翻看《新華字典》查閱“福”字,或者打開百度搜索“福”的詞條,都是長長的一大串,幸福、洪福、萬福、福音、福地、福相、惜福、享福、造福……
“福”字起源于我國現存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福”字在甲骨文中是古代祭祀的形象寫照。祭祀干什么?自然是祈求。《左傳》上的說法:“福,佑也。”意為神靈保佑,逢兇化吉為福。《說文解字》把福字列為“示”部:“示,天眾象。見吉兇,所以示人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示人示神,以求“福氣”“福運”。
對于福的理解,也正如“一千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樣,但對幸福的渴望和追求則是相同的。《禮記》有曰:“福者,百順之名也。”福是人們心中最美好的祝愿,深入人心的福、祿、壽、喜、財“五福”,就是是對未來生活的希望與向往。
“福”是無處不有、無時不在的。曾如格言所說:心寬性怡,快樂是福。無病無痛,健康是福。布衣疏食,能食是福。茅屋竹籬,安穩是福。天倫家和,團聚是福。家門清吉,寧靜是福。明窗凈幾,閑逸就是福。繩床草榻,鼾眠是福……福,幾乎涵蓋了生活的全部。
但生活中很多人缺抱怨幸福。為何感受不到幸福?抑或是個錯覺,此所謂“船在水中不知流。”其實,船在走,水也在流,只是感知遲鈍罷了,或者參照物不同而已。而“時位之移人”更是“扼殺”幸福的罪魁禍首。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年少落魄,時常沿街乞討,過著饑寒交迫的日子。有一天餓暈在路邊,被一位好心的老婆婆救回了家,將僅剩的一小塊豆腐和一撮菠菜配在一起,再澆上一碗剩米飯,煮給朱元璋吃。朱元璋大快朵頤,便詢問菜名,那老婆婆苦中作樂說這菜名為“珍珠翡翠白玉湯”。后來朱元璋做了皇帝,吃遍了珍饈美味,但心中一直對那碗“珍珠翡翠白玉湯”念念不忘,奈何尋遍名廚,依舊做不出記憶中的味道,甚至連那位老婆婆親自所做,也不合朱元璋胃口。個中玄機在哪里?從乞丐到皇帝,時位之移人也,何況是這么大的“落差”。我們普通人對幸福的滋味也是在隨著時間、地點、生活水平的改變而變化的。比如我們常抱怨:吃的不香了,演出不好看了,年味不濃了……也許真有一點蛻化,但更多的是我們的胃、眼和心總被某些東西塞得太滿。
柳宗元在《柳州八記》寫道:“舟行若窮,忽而無際。”“若窮”轉瞬“無際”,寬與窄豈有涇渭分明?福與禍又豈是水火不容?塞翁失馬的典故應該家喻戶曉,這是一個循環往復極富戲劇性的故事:馬無緣無故跑了,這是“禍”,結果那匹馬帶著良馬回來了,此為“福”;兒子騎馬摔得大腿骨折,這是“禍”,卻因為腿瘸免于征戰而保全性命,又為“福”。故有“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道理。
每個人,不論身處何種境遇,都有著讓人羨慕的小確幸。只不過,很多時候是“想多了”,是欲望的“雜草”太茂盛了,幸福就被掩埋了。珍惜當下,知福惜福,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俗話說,要知足常樂。但很多人常犯的錯誤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因為不知,所以不惜;因為不惜,所以不樂。進而有心旁騖,甚至劍走偏鋒,褻瀆、糟蹋了“福”。林語堂說過:“福氣不是由外而來的,而是自內而生的。”福是一種心態,是一種生活智慧。道家思想強調,“福”要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是對自然與和諧的追求。福,不在于擁有多少,而在于內心的安定與豐盈。“有福之人”必是“寡欲之人”。孟子曰:養心莫善于寡欲。寡欲則心靜,心靜則神悅,神悅則福生。所以,心是需要養的,福也是需要養的。
來源|潮州日報
編輯|郭洵汐
審核|龐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