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讀書記
□?劉波瀾
讀書,在當今社會,已變得輕而易舉。只要我們愿意,就能通過各種途徑輕松找到心儀的讀物。然而,回想起我小時候,想要找到一本書來讀,卻是一件相當不易的事情,那種難度,恐怕現(xiàn)在的人們很難體會。
村子里有個鄉(xiāng)村藏書人。聽人說,他家有個榆木做的大紅箱子,滿滿一箱子都是《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包公案》《三俠五義》之類磚頭般厚的書。每一本書,他都細心地用厚厚的牛皮紙包裹得嚴絲合縫。我上下學路過他家門前,總能見到白發(fā)斑斑的他蹺腿坐在門墩石上,戴著副老花眼鏡,翻看著一本用黃牛皮紙包裹的厚書。當我心癢癢湊過去想瞄一眼時,他總是一把將我推開老遠,防賊似的把書往懷里一揣,老花眼鏡往下一扒拉,露出兩只白多黑少的大眼珠子,橫眉怒目厲聲問道:“干甚?”那模樣挺駭人,被嚇一次后,膽小的我再路過他家門口,就繞得遠遠的。不過,終究還是擋不住那些書的誘惑,于是,我央求爺爺去向他借書,可爺爺卻連連擺手,大搖其頭道:“那是個吝嗇鬼,書是它的命根子,借不出來的!”后來,這位老人去世后,他不讀書的子孫把那些“命根子”當廢品賣了錢,想來讓人唏噓不已。
雖然爺爺不肯幫我借書,但是每天在村子里逛蕩來逛蕩去喜歡撿拾破爛的他,有一次居然帶回家一半破舊的書。這是本名副其實的“破書”,只有半截子,前面二三十頁,還有后邊不知多少頁,都被扯掉了,不過仍然有半磚頭厚,是當時正讀小學的我,所見到的最厚的一本書。就這樣一本無頭無尾、沾滿污垢的書,在彼時的我眼里,無異于珍寶。這本書的內容,講述了一個解放軍戰(zhàn)士勇攔驚馬救列車的英雄故事。很多年,我一直都不曉得書的名字。直到考上師范,在學校的圖書館里再次邂逅它,才弄清楚書那本“破書”的名字原來叫做《歐陽海之歌》。
后來,長大一些,發(fā)現(xiàn)鄰村一個遠房親戚的手里有許多書,既有《故事會》《民間故事》一類薄薄的小書,還有《三國演義》《封神榜》《聊齋志異》這些當時難得一見的厚書。乍見之下,我欣喜若狂。心想,這回可以看個飽了。讓人沒想到的是,戴著一副高度近視眼鏡的、我稱呼為舅姥爹的遠房親戚視書如命,脾氣執(zhí)拗,所有的書只許原地翻看,不許帶走。為了心愛的書,我只好忍氣吞聲,乖乖聽他安排。
舅姥爹所在的村子同我的村子之間有一條荒僻的山路,距離不算很遠,二三里地的樣子。這條山路彎彎曲曲,雜草叢生,半人多高,各種蟲子或爬或飛,出沒其間,草叢里甚至還有奇丑無比的癩蛤蟆和五彩斑斕的蛇。秋天的時候,路旁的灌木上吊著許多肉乎乎一拃多長的綠色蟲子,這些蟲子一邊蠕動肥胖的身子啃食樹葉,一邊吐出白色的絲線把自己吊在空中。等到了冬天,大雪封路,雪地上會出現(xiàn)一行行來路不明的野獸蹄印,我以為是野兔蹄印,但大人們卻說,里邊也有狼的足印。這簡直就是一條潛伏著無數(shù)危險的恐怖之路!
下午放學后,我就會去找舅姥爹看書。我天生懼怕各種蟲子,有翅膀的,沒翅膀的,天上飛的,地上爬的,尤其是蜈蚣之類,有數(shù)不清的腳并且在地上來回蠕動,看得人毛骨悚然,直冒冷汗。當我穿行在這條崎嶇的小路上,內心充滿了緊張和恐懼,生怕草叢里突然會竄出一條不停扭動身子的攔路蛇,或者脖頸里掉進一條看著就讓人惡心得要吐的蟲子。
后來我想出個辦法來,那就是咬緊牙關,緊閉雙眼,不管三七二十一,胡亂地飛跑而過。緊閉了雙眼就看不到蟲子,看不到蟲子就不會那么害怕。如若睜著眼睛,滿眼蟲子亂飛亂爬,是萬萬沒有勇氣獨自一人通過的。
當我奔跑在熟悉的山路上,可以清晰地聽到耳邊傳來呼呼的風聲,還有“砰砰砰砰”心跳的聲音。一個少年,為了心愛的書,不得不克服對蟲子、蛤蟆和蛇的恐懼心理,經(jīng)常往返于雜草叢中,奔跑在彎曲如羊腸的山路上。
時光荏苒,歲月流轉。如今回想起來,我的文學啟蒙也就是在那段時間完成的。記得某位哲人說過:“熱愛能激發(fā)人的勇氣和力量,讓我們敢于面對一切困難和挑戰(zhàn)。”正是因為熱愛,少年時期膽小的我才敢于在山路上撒腿奔跑,也正是因為熱愛,我養(yǎng)成了讀書的習慣,并一直堅持至今。如今的我,已不再是那個為了看書而奔跑在山路上的少年,然而,那段與書相伴的時光,卻成為了我心中最珍貴的記憶。
編輯|郭洵汐
審核|龐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