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藝林走筆
□?文/關全??圖/莊建明
○甲辰龍年的正月初一,揭陽7歲女孩林熙悅在路邊練習舞獅,恰好一支專業舞獅表演隊路過,自發為她敲鑼擂鼓、吶喊助威。本來嘛,舞獅是男子的“專屬”體育文藝,跟女子很難搭上關系,何況是一個7歲的小妮子?因此,這業余“小獅子”與專業“獅群”的完美配合,迅速地登上短視頻平臺的熱搜榜。AI時代的資訊傳播,就是這么的快捷!
○以前聽一些朋友說,紀錄片沒啥看頭。此論錯矣。前些時候,我觀看了紀錄片《大敦煌》,不禁為之叫好。該片從懸泉置遺址、漢代古道、畫像磚等說起,講述了敦煌建城的歷史背景,又通過粟特信札、敦煌服飾、敦煌星圖等重溫敦煌在漢唐時的輝煌。近代文物的散落、寶藏的流失不免讓我們回憶起那段屈辱的歷史,及至現在的石窟保護、文物回歸、“數字敦煌”,又讓我們欣喜今日中國之崛起。
敦煌之所以能被世人熟知、古絲綢之路之所以能夠名垂青史,依靠的不是戰馬和長矛,而是駝隊和善意;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敦煌發生的文明盛宴,是和平包容、雙向共贏的,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的文明形態都可以在這里得到尊重。也許,“大敦煌”,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寫照。
○談及古裝劇,不少觀眾想到的是主打玄幻或愛情題材的仙俠劇、仙偶劇,另外,考據嚴謹、結構恢宏的歷史正劇用如椽巨筆勾勒古今人物,以跌宕劇情演繹歷史興衰,在古裝劇市場中始終占有“大哥”重要位置。剛剛過去的春節期間,我在廣州觀看了兩部古裝劇影視片:《大漢賦(第一部)》和《大唐賦·破陣樂》。《大漢賦(第一部)》采用宏大敘事承載主題,主副線多線呼應貫穿,全面展現大漢四百年鼎盛時代的國家命運和大國風采。劇集海報上的“萬世之制,不朽之章”并非虛飾浮夸之辭,我看正是對其恢宏氣象的精準定義。
另一部《大唐賦》上篇名為“破陣樂”,聚焦唐太宗李世民的少年時代,以個體視角映照宏大歷史。極致的東方美學,在大歷史觀、大時代觀的史詩敘述精彩紛呈。難怪這兩部鴻篇巨制皆以“賦”字做尾綴,引起中青年人的強烈好評。
○以前讀外國偵探小說《福爾摩斯偵探案》,被其撲朔迷離的案情,疑竇百出的情節所吸引,常常暗想,什么時候才能有一部中國的偵探小說給我過個癮?
不久前,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因制作精良、節奏緊湊,大獲觀眾認可。可見,作為“舶來品”的偵探類文藝體裁,在中國也大有可為,甚得受眾的歡迎。
○電影、電視是人們熟知的文藝品種。想不到,“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它,就是很多人日漸熟悉的短視頻。因其時長短、信息密度高的特點,逐漸與普通網民的手機使用習慣相契合,從而成為了一種新興且極具潛力的信息傳播載體,或者說,是帶文藝范兒的“小電影”。安知身邊的你、我、他,不就能冒出個把未來的張藝謀和馮小剛?因為,一個個具體可感的微觀故事,都是網民從個體的微觀視角出發,以短視頻為媒介,通過鏡頭捕捉和展現生活新氣象,講述城鄉小故事,分享感人的瞬間。短視頻有助于打破傳統文化的刻板印象和神秘感——傳統文化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高閣之物,而是變成了人們生活中觸手可及的一部分,被還原為一種生動的、接地氣的存在,自有它的可貴之處。
編輯 | 翁純
審核 | 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