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有人重寫潮州
◎陳崇正
春節期間,很多外地的朋友問我,你們潮州人從小都會跳英歌舞嗎?隨后發來英歌舞的視頻和照片。視頻里英歌舞被媒體稱為中華戰舞,確實自信滿滿殺氣騰騰,神秘而野蠻。我們當然都知道英歌舞,但英歌舞重新火起來,卻也是近幾年的事。也就是這幾年,潮州古城每到節假日便火爆得不行,游客穿過城門都得分批排隊。
于是朋友的問題是,為什么近幾年潮州古城這么火?潮汕話題這么火?
我給出了自己的理解——這是因為有兩股看不見的潮流形成合力的地方,潮州重新被看見。這兩股潮流,一個是科技加速了信息傳播,一個是對傳統文化的熱潮。首先是科技的發展就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原來看不見的地方,很多原來以為非常神秘的東西,比如武林高手,比如深山怪事,都像“閃電五連鞭”一樣無處遁形。人們慢慢發現這個世界上能滿足好奇心的地方越來越少了,而潮汕平原剛好就是這么一個孤島,獨特的封存方式讓潮州文化的異質性日漸凸顯。潮州有美景,有美食,有美女,還有封存千年的故事,還是離神明最近的地方,每個鄉鎮的民俗竟然千奇百怪各不相同。于是在探尋和發掘傳統文化的熱潮之下,人們重新以更為寬容的心態來審視這些早年被視為迷信活動的游神賽會,然后發現其中包含的民間信仰具有勃發的生命力。特別在“零零后”也熱心進廟燒香的當下,這些看似夸張的“營老爺”活動,這些伴隨著潮州大鑼鼓緩緩前行的隊伍,流傳千年,走向海外,被海內外同胞熱烈歡迎,故此更應該成為我們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得到弘揚。正是在這樣的合力之下,潮汕的英歌舞和“營老爺”火遍了網絡。
朋友又問,那為什么潮汕的民俗活動看起來這么神秘野蠻充滿活力?因為這些表演,從本質上本不是給人看的,而是給神明看的。這一點與西方教堂壁畫創作有異曲同工的地方。包括潮汕民間現在還有很多鐵線木偶戲,小戲臺也是對著供奉神明的“老爺宮”進行表演。
也正因為有這樣的潮州文化,所以潮州是值得被一再書寫的。我在以往的文學創作中,潮州更多是以某些獨特的元素存在的,我很少直接將之作為現實題材。或者說,潮州在我的筆下是可以隨機組裝且充滿無限可能的。
但《歸潮》這部長篇小說成為例外。《歸潮》是來自故鄉的重托,我的老師和好友給我打電話,希望我能好好寫一寫潮州人的精神圖景,好好將潮州的過去和當下勾勒出來。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那些遠渡重洋的故事讓我潸然淚下,我由衷感慨,潮汕人的家國情懷值得反復書寫。并不是因為某種順應潮流的即興書寫,而是潮州這樣一座城市的文化價值一直被低估。潮汕平原曾經有如此如此恢宏的傳奇,這片土地誕生過令人驕傲的國學大師、商業大亨和愛國華僑。所以,在看似神秘的文化背后,我看見了某些偉大的光芒,在僑批往來的字里行間,在烽火連天的特殊歲月里。我由此相信這樣的書寫是有價值的。在《歸潮》的修改過程中,我不是一個人在戰斗,眾多文學前輩和行業專家都為我提供過幫助,他們在人物塑造、情節鋪陳、潮汕民俗、華僑歷史、潮劇常識等多個方面都給我提供了寶貴意見,指出了硬傷和謬誤,在此一并感謝。
編輯|吳冰
審核|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