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橋區山環水繞,風光旖旎。
湘橋,一半是古韻,一半是美景。綠美湘橋,不只有千年文化,亦“美”在生態,“綠”在山水。攤開湘橋的風景卷軸,放眼盡是“生態綠”。
城市“綠芯”——西湖公園。
今年以來,潮州市湘橋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著力構建“八山四水三點兩帶”的綠美生態建設新格局,精心打造天藍、地綠、水清、景美、人和的“詩意”湘橋。9月11日,湘橋區在全市率先完成鎮街林業站設立和加掛林長辦牌子,這是湘橋區全面推行林長制、建設綠美湘橋的有力舉措,標志著湘橋森林資源保護能力和管理水平邁向更高水平。
“八山”環抱?筑牢綠美格局
湘橋區山環水繞,風光旖旎。內環有葫蘆山、筆架山、金山三山守護,外環有草嵐武、別峰山、尖公帽山、紅山、七屏山環繞。湘橋區充分發揮內外“八山”環抱獨特優勢,優化林分林相,將“平面綠化”升級成“立體彩化”,全力筑牢綠美格局。
區、鎮、村三級林長常態化開展巡林。
湘橋區現有林地面積22萬畝,全區植被覆蓋率45.87%,森林覆蓋率和城鎮綠化率超45%。怎樣管好山、護好林,是湘橋區護林工作的“必答題”。2023年3月,湘橋區簽發《推進綠美湘橋生態建設令》,壓實各級綠美生態建設責任,帶領區、鎮、村三級529名林長巡林2015次,牽頭籌集超300萬元用于2023年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落實林分優化面積2960畝,森林撫育2000畝。
廣泛發動全民愛綠植綠護綠行動。
厚植生態底色,植樹添綠是最直接途徑。湘橋區持續推進國土綠化,大力開展鄉村綠化美化、生態廊道、油茶產業等城鄉綠化建設。同時,廣泛發動全民愛綠植綠護綠行動,充分發揮各級機關企事業單位的表率作用,積極調動社會組織和志愿者力量,發動愛心企業捐資贈款,打造全民義務植樹基地。
“今年以來全區共組織植樹活動157場次,發動社會捐資近430萬元,購買和接受捐贈樹苗超?14.6萬株,其中各級干部義務植樹近6000株,建設了‘青年林’‘模范林’等主題林7片。”湘橋區自然資源局局長陳映臣說。
“四水”穿城?繪就水美城鄉
韓江、東溪、北溪、桂坑水穿城而過,湘橋以“四水”為軸,完成第一期6.5公里碧道建設任務,發動鄉賢捐資4億多元開工建設潮人公園等一批綠地公園和生態廊道。
城市“綠肺”——金山大橋濕地公園。
韓江之畔,水長天青,花草搖曳,鳴禽宛轉,金山大橋濕地公園,猶如城市里的世外桃源。近年來,我市將金山大橋下的灘地打造成為具有保護生態意義的濕地公園,既帶動了沿岸綠帶建設,起到凈化水體的作用,也為鳥類提供了棲息繁殖的環境,已成為市民游客喜愛的“網紅”打卡點。
6月16日,備受關注的潮人公園項目在韓江之濱正式開工。這是湘橋城市建設進程中的一件大事,是綠美湘橋生態建設濃墨重彩的一頁,是潮州鄉賢愛國愛鄉的又一善舉。項目位于湘橋區仙洲島西南側,占地面積約400畝,建設內容包括潮韻廣場、文化長廊、全民運動區、農田觀光區、兒童游樂園、老年休閑區、人才中心、金色沙灘、無邊泳池、濕地景觀、沿江棧道、花海公園等24個項目。潮人公園臨江而建,以水為韻,依鳳城而立,傳承千年文脈,通過對景觀區域和潮州文化底蘊的有機融合,為湘橋群眾打造出融文化、旅游、休閑、運動、娛樂、科普、餐飲于一體的綜合園區。
“三點”支撐?發展綠色經濟
為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經濟、鄉村振興、改善民生有機結合起來,湘橋區將低質低效的桉樹林、松樹林通過改造、培育等方式打造為油茶基地,提升優質林產品的經濟價值。當前,湘橋區正以紫蓮森林公園、紅山森林公園、官塘佛手果文旅生態園“三點”為支撐,培育更多集森林旅游、森林康養、自然教育、林下經濟等于一體的多功能示范園,以林興業,發展綠色經濟。
城市“氧吧”——紅山森林公園。
“我們改造了大概1000多畝的桉樹林,把景區不單單打造一個‘綠’,還有一個‘美’。我們改造的樹種主要有一些開花類的,比如風鈴木、櫻花、紫荊,做到每年四季都有開花期,讓游客有更好的體驗。在開花的同時,我們林下經濟這一塊,也種下了油茶、果樹等,打造更多經濟創收點,兩全其美。”?紫蓮森林公園負責人羅財榮告訴記者。
漫林碧透,郁郁蔥蔥,山路蜿蜒,空氣清新,這里是紅山森林公園,是湘橋區的天然氧吧。每天早上,一撥又一撥的市民前來休閑鍛煉。“道路整潔、空氣清新,植被也很好,所以老人喜歡來這里晨練,聊天談笑,開開心心,提高各自的免疫力。”前來晨練的許先生告訴記者。近年來,紅山省級森林公園堅持保護為先、適度開發、綠色發展的原則,打造山青、林翠、水清的生態環境。
據了解,今年,湘橋區印發《關于加快發展林下經濟產業的通知》,玉瑤山莊被省認定為“南粵森林人家”。2023年前三季度,全區林草產業總產值2.6129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0%,突出“一村一品”,種植佛手果1萬畝、嘉寶果2千畝。投資超830萬元建設2000畝茶葉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800畝紫蓮茶旅公園獲評市最美茶園。
“兩帶”聯動?串起綠美之旅
坐擁千年古城、區域文物薈萃。近年來,湘橋區加強古城保育活化,按照修舊如舊原則,以“繡花功夫”對古城街巷進行“微更新”“微改造”,升級改造“四小園”,街頭巷尾植綠增綠補綠,推動綠美與歷史文化有機融合。如今,穿行古城巷道,燈光明亮、路面平坦、墻面古樸、花草夾道,“推窗見綠、出門見景、四季見花”的“綠美古城”逐步呈現。
橋東街道社光村以“共享農場”探索生態農業與文旅的深度融合。
在鳳新街道高厝塘村,濕地公園里紅嘴野鴨在荷葉間嬉戲,乘坐“網紅小火車”就可以體驗鄉村舊貌換新顏的美景,吸引游人無數,帶旺了鄉村的旅游產業,也成功盤活了閑置土地和房屋等資源;在橋東街道社光村,“共享農場”探索生態農業與文旅的深度融合,引進的農田小火車、小橋流水、創意民宿等特色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實現了“文旅+休閑+教育+體驗”多元化發展新模式……在綠美湘橋生態建設的賦能下,“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產業格局正在形成。
當前,湘橋區正以古城旅游觀光帶、鄉村旅游觀光帶“兩帶”為主線,打造古城“一街一主題、一巷一植物”綠美示范點,打造更多生態地標“網紅打卡點”。
作者|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梁佳濤
圖片|梁佳濤? 蔡鍶桐? 湘聞
視頻|湘橋區自然資源局
編輯|郭洵汐
審核|吳燕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