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讀書的得意與困境
□ 陳平原
剛上大學那陣子,我有一個不好的習慣,早上起來,老要挖一下鼻孔,清潔清潔。后來曉得,這習慣除了不雅觀,還會導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如今,偶爾碰上沙塵暴等極端天氣,我還是會故伎重演。妻子笑話,我跟她解釋,這是八年山村生活的印記,或者說“燈下讀書”的代價。
我插隊那些年,山村電力不足,一般只能保證晚上六點至八點,偶爾可以到九點。此后需要光亮的,那就自己解決。白天都忙公家的活,晚上才是自由讀書的時間。于是,煤油燈成了我鄉下生活的永恒記憶。
煤油燈亮度不夠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第二天起床,鼻孔一挖,必定是黑黑的。當地工業不發達,空氣很新鮮,之所以早晨起來多此一舉,那都是拜“山村夜讀”之賜。
種田辛苦,且沒有其他娛樂,村民們一般睡得早。晚上九點以后,山村基本上萬籟俱寂。這個時候,讀書效果很好。隔壁大嬸看我房間燈光很晚才滅,聽說是在讀書,很疑惑,問:“有用嗎?”我的回答是:“不知道。”我確實說不清讀書到底“有用”還是“無用”,只是憑直覺、感興趣而已。上大學后提及,好多同學都有類似的經歷。我后來總結:七七、七八級大學生之所以能在恢復高考后脫穎而出,大都因在插隊或農場工作時,沒有完全放棄閱讀。
很羨慕今天的孩子們有這么好的學習環境,從教材編寫到圖書出版,到教師培訓,再到家長支持,整個社會都在鼓勵閱讀。剛在北大教書時,我也常用“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來鼓勵學生。后來不說了,除了是“老調”,更因我意識到,每代人的讀書,其實都有自己的困境,需要自己去認識與克服。
比如說,我常常感嘆,自己的山村讀書屬于“亂讀”,拿到什么讀什么,毫無章法可言。事后追憶,讀了很多沒必要讀的爛書,漏了很多本該讀的好書。讀爛書的結果不僅是浪費時間,更嚴重的是敗壞了閱讀口味。記得剛上大學那些年,我花了很多時間自我清理,把吃進去的壞食物吐出來,那種自我否定是很痛苦的。好處是這一番清理,讓我讀書的標準、眼光與趣味,有明顯的提升。而且,經由此番刻骨銘心的反芻與反思,以后碰上各種花言巧語,無論如何漂亮,也不會輕易上當。
開始我很羨慕年輕一輩從小就得到良師的精心指導,一切按部就班,沒走過任何彎路。可看多了這些學習勤奮、知識豐富的好學生,有時我又替他們惋惜:為什么思考及表達如此規矩,不能放開韁繩,跑一陣子野馬?是不是一路走得太順,沒經受任何挫折,反而成了他們的弱點?全都照著先賢或良師指引的方向,避開所有陷阱,一路狂奔,迅速占領學術高地,如此成功背后,是否也會留下一些遺憾?比如說,沒有了試錯的機會與膽量,也就壓抑了各種越軌企圖,以及可能有的奇思妙想。
在我看來,凡可以傳授的閱讀經驗,都屬于技術層面;真正精微之處,全靠自己體會——而且,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在這個意義上,困境、挫折與失誤,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良師”。希冀少走彎路,這是人之常情。但在閱讀上,我還是更愿意年輕人自己摸索著走路,不必太在意長輩或師長的諄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