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倫倫
潮州是中國瓷都,大量生產陶瓷和出口陶瓷的歷史可追溯到唐宋,可謂源遠流長。潮州的藝術陶瓷水平高超,已有很多的藝術陶瓷作品榮獲國家級和國際級的獎勵。在潮州這方陶瓷藝術的熱土里,孕育著一代又一代的陶瓷藝術家,吳志榮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
走進位于潮州陶瓷的龍頭產區楓溪的瀛瀚陶瓷藝術館,仔細參觀,我們可以尋繹出館主吳志榮的成長之路。
楓溪區是一個陶瓷生產區域,日用陶瓷、衛浴陶瓷產量很大,內銷、外銷都很旺。從事陶瓷生產,來錢還是比較容易的。吳志榮高中之后就從學校出來,一邊做陶瓷生產,一邊搞藝術陶瓷創作。搞藝術陶瓷的人本來就不多,而且以搞彩瓷者為多,搞瓷塑者少而又少,吳志榮選擇了曲高和寡的瓷塑。
父親是吳志榮美術教育的啟蒙老師。老人家是民國時期陶瓷業“成興”商號的二代傳人,一邊搞陶瓷生產,還一邊在電影院里畫電影海報和宣傳畫的,吳志榮不但喜歡看電影,也喜歡看父親創作,從小就受到了藝術熏陶。遺傳基因的作用和勤奮的訓練和創作實踐,使他打下了良好的美術基礎。對于吳志榮來說,按照楓溪的藝術陶瓷創作傳統進行創作,這條路平坦易行。而且,他創作出來的作品也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他雕塑的雄雞腳爪抓地有力,翅膀振翅欲飛,雄赳赳氣昂昂地,好像隨時都可能引吭高歌一曲。而孔雀則彩色斑斕、姿態優雅,好像隨時都可能為你翩翩起舞。那些傳統的陶瓷美女,身段婀娜多姿、容貌娟秀,富于美感。吳志榮創作這些傳統瓷塑的特點,或云過人之處,在于“纖細精致”。不論是動物的多彩羽毛,還是美女的纖纖玉筍,都刻畫得纖毫畢現,生動優美。而最能代表他的“精致”的藝術特點的是,他創作的西方美女的“百裥裙”中的“蕾絲瓷”。“蕾絲瓷”原來是舶來品,經過多次的探索試驗后,吳志榮在創作思路及燒制工藝上的創新最終有了突破,“高溫特白蕾絲瓷”終于獲得了成功。每一件,乍看起來都像是手工繡出來一樣的精致,至今無人能及。
二
但是,吳志榮是個不甘寂寞者,他不想只停留在對傳統瓷塑藝術的繼承上。他想創作出屬于自己而又能作為潮州形象代表的作品。
于是,有了瓷塑“韓水情”。
“韓水情”是吳志榮傾注了心血、視為寶貝的作品。這座作品由彎月、橋墩、鉎牛和母親構成?;{是純凈的白色,象征著作品立意的純真;鉎牛穩穩當當地站在橋墩上,深情的母親循著鉎牛遠眺。鉎牛,那是人民群眾對潮州這方鄉土的心中的意象;而娟秀的母親,那是滋養著潮州人民的韓江母親河的象征。這件作品,是對鄉土的熱戀、對母親河的熱愛,深情回望,情深意切,說不完,道不盡,似日夜流淌、滔滔不絕的韓江水。
這才叫“創作”,不落窠臼,注入了自己對生我養我的潮州鄉土和韓江母親河的滿腔深情。我想,把“韓水情”放大了,做成大型石雕,作為潮州的城市形象雕塑,應是很有創意的作品。
對瓷塑藝術提升的不斷追求,促使吳志榮勤奮學習,以克服自己不是學院派出身的弱點。他給我看了一套快翻爛了的《世界雕塑全集》,共四大本,涵蓋世界五大洲、縱橫數千年的雕塑精品。他介紹說,那一年,1994年:“看到這套書,就像武俠小說里的人看到‘武功秘笈’一樣,拿起來就放不下去了?!边@套書188元,在當時是一筆“巨款”,但他毫不猶豫就買了。吳志榮笑道:“現在才知道這個投資很值得,它打開了我的眼界?!?/p>
然后,他就去高等院校的藝術學院進修、學習,去廣州大學,去廣東技術師范大學;他還去江西景德鎮與陶瓷藝術家們切磋、交流。
國內轉了幾圈后,他又去世界各地的知名博物館欣賞名家作品了,大英博物館、俄羅斯圣彼得堡的冬宮、夏宮……。對著《世界雕塑全集》里的照片,在一件件的實物藝術品前頂禮膜拜。吳志榮感到心靈的一陣陣震顫,也吸取了一份又一份豐富的藝術營養。
正是這些來自經典雕塑的藝術營養的注入,使吳志榮的血液里多了不安分守己的元素。
于是,有一段時間,他切斷了與外界的聯系,經常坐在家里異想天開。有時候,他一發呆就是幾天幾夜。家人都習慣了他的“間歇性”發呆了,也不去打擾,讓他“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去了(劉勰《文心雕龍》語)。
于是,有了瓷塑作品“戀人的呢喃”。
這是一件很“抽象”很“現代”的作品。我藝術修養有限,一時未能有所領悟。他啟發我說:“這表現的是男女戀人輕聲細語、水乳交融的感情,通過不同色彩表現時而暴風驟雨、時而和風細雨、時而云淡風輕的喜、戀、樂的豐富多彩而復雜多變的內心感受。不同生活閱歷的觀看者會從中感受到不同的領悟。”
哦,哦,我終于若有所悟。突然想到的是,在潮州,這是獨一無二的作品吧!
三
藝術館里的深處,是他最近最新的探索性作品。這是幾件暫名為“希望”的作品,潔白的嫩芽、青翠的新葉破土而出,小的尺把高,大的近兩米。那嫩芽,彎曲而挺身欲直;那新葉,斜伸而迎風搖擺。
“這作品,是怎么捏出來的?”
“這又是一種新的嘗試了?!眳侵緲s將目光轉向這幾件尚未定名的探索性作品。“制作坯體時,看著泥巴順勢流動的那種感覺很暢快,那泥的韻律像流淌的音樂。“ 吳志榮學過吉他,懂音樂。原來,這捏泥巴也能捏出音樂的韻律來。難怪,站在他的“希望”前,我怎么就突然想起了《You Raise Me Up》(你鼓舞了我)呢。
當然,創作這樣的作品,藝術構思是天意加靈感,不好說。但關于陶藝,我還是知道一點的,這玩意兒捏好了要把它放進磁窯里,直到掌握溫度燒制成功,在工藝技術上那可是難上加難的事情。但吳志榮因為熱愛,所以百折不撓;因為熱愛,所以激情澎湃!他以“玩”泥巴的心態來搞創作。他說:“你喜歡這個泥巴,你就可以玩出很多花樣。瓷塑工作者要有一顆玩的心,要有激情,在玩的過程中,生活中不起眼的一點一滴都有可能變成以后的大作品。捏壞了,再捏;燒壞了,再燒,直至成功!”
吳志榮這番話,使我想起了成功學上的兩個Q(商數),一個叫“CQ”(Creation Quotient,創意商數),另一個叫“PQ”(Passion Quotient,激情商數),我心里不禁對吳志榮點了個贊!
四
就在寫這篇參觀記的時候,吳志榮突然發來幾張“希望”系列作品的照片,短信里不無遺憾地說:“炸裂了!孤品燒制風險性太高了!”“‘希望’系列作品,好幾次都是這些綠苗在胚體制作中稍微震動或者修整中斷裂破碎?!?/p>
我一時不知道怎么安慰他好!因為,每一次作品的“破碎”,也是他的一次次“心碎”。但我相信,撫平了受傷的心,他又會繼續投入創作之中,直至成功。因為他深知:“物質是虛幻的、可磨滅的,文化藝術才是永恒的。優秀的文化藝術作品才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才能夠保留下來,傳承下去。”
優秀的文化藝術作品的面世,必須有出人意料的神來之構思和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精神,相信吳志榮兼而有之。
這,就是我參觀瀛瀚陶瓷藝術館的體會。
編輯|翁純
審核|龐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