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炎
潮州是廣東省工藝美術品重要產區,也是全國工藝品的知名產區。潮州工藝美術歷史悠久,品類齊全,門類繁多,廣泛流傳于民間,有豐富的文化積淀,并以其獨特的風格和完整的體系而飲譽海內外,是潮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們根據黃挺先生的專著《潮汕史》《潮汕文化源流》,和1986年潮州市工藝美術志編寫組編的《潮州市工藝美術志》、1986年《潮州市二輕工業志》(內部資料)、1988年潮州市經濟委員會編的《潮州市工業志》(內部資料)、政協潮州市文史資料征集編寫委員會編的《潮州文史資料》等資料,及前輩一些論著,進行梳理,粗略整理出近代以來,潮州工藝美術行業經歷的四個歷史時期。
一、近代:華僑資本與工藝之風促進工藝美術的成熟
1860年,汕頭港被開放為通商口岸后,潮州成為重要的轉口貿易地,來往潮汕商貿頻繁?!巴庵信d”至民國初期,潮人大量下南洋,僑鄉潮州在華僑資本的推動下,掀起“起大厝,建祠堂”的熱潮。祠堂、廟宇、民居的興建,帶旺建筑裝飾中的石雕、木雕、漆畫、嵌瓷、潮繡等。民間甚至興起斗藝之風,促使手工藝人不斷推陳出新,工藝品愈加精細,出現了許多精美絕倫的手工藝品。“斗藝”之風將潮州工藝美術推至高峰。
在時年八節等民風民俗方面,近代潮州的民間習俗文化已趨于成熟,是潮人的重要節日,帶動剪紙、彩札、刺繡、“做粿”、泥塑、木偶、竹篾、南金、香燭等傳統工藝品的消費。潮州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游神賽會”也幾乎調動了潮州所有的民間工藝制作技藝,如游神賽會時的潮劇、木偶戲表演,猜燈謎,賽剪紙,賽泥塑、瓷塑、嵌瓷,“安仔”屏等活動,以及游神賽會的供品、布置、擺設等,促進了各種民間工藝品的需求。
可見,大興建筑和游神賽會是近代潮州工藝美術行業發展的核心動力。此外,由于潮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20世紀30年代陳濟棠執掌廣東期間大力開展的經濟建設,使潮州工藝美術行業擁有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及良好的發展空間。加之抽紗、通花瓷等新興工藝的發展,提倡國貨運動中對手工業產品的質量改良,海內外潮商的資本注入與商業運作等等,使得這一時期潮州工藝美術行業出現與國內其他產區不同的“良好”發展態勢。
二、1949—1977年:工藝美術行業的體系形成
新中國成立后,工藝美術行業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國家按照“保護、發展、提高”的方針,對工藝美術行業進行了一系列挖掘、恢復和發展工作。
在1950—1954年恢復和組織生產階段期間,潮州手工業工人自發組織各種工藝生產組,從私營向小集體工藝生產發展,成立手工業工作隊,幫助組織恢復潮州工藝美術行業的生產。
1954年,潮州第三街道辦事處,創辦了全省第一個工藝美術“刺繡生產組”;1955年初,潮州文化館組建了潮州市第一個工藝美術集體生產機構——潮州民間工藝合作社。隨后,竹篷、竹器、陶器等行業也建立起生產社,涌現了一批工藝美術單位,潮州手工業生產力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1956年,手工業合作化迎來了高潮。潮州工藝行業建立了木雕、首飾、彩瓷、爆竹、竹簾、麥稈等生產合作社(組)。經過社會主義改造,潮州工藝美術從傳統的手工作坊逐步轉向大中小型的專業生產廠,行業的生產已初步形成規模。
1958年,潮州市國營絲衣廠建立,并從上海聘請設計專業人員當技師,使企業從繡衣設計到制樣、排圖、圖案花稿、針刷、投放、繡花、車縫成品等逐步形成配套,其產品“水仙花”牌繡衣受到國內外市場歡迎。這一時期,潮州絲衣廠等工藝美術企業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同時,從改革工具入手,自制各種小型機具設備,代替原來的手工操作。潮州工藝美術開始向半機械化、機械化生產發展。
20世紀60年代中期,為了更有利于發展生產,開始對企業進行調整。如1964年,成立潮州市二輕繡衣廠,實現了刺繡服裝業的配套;1965年,組建潮州機繡社和剪紙繡品工藝社。楓溪陶瓷工藝也將各個工廠劃分為日用、陳設、精陶三大類,使生產更加專業、有序。經過調整,潮州工藝美術行業已基本形成工業化體系。
“文革”期間,潮州工藝美術行業受到強烈的沖擊,出現短時間內的停產、轉產,與此同時又出現了很多紅色題材的工藝產品。在這一時期,盡管潮州工藝美術行業受到“左傾”錯誤的干擾和國際市場變化的影響,但總體趨勢是在曲折發展中不斷上升的。
三、1978——1991年:改革開放之后企業對內搞活和對外開放
改革開放之后,國家在政策、資金、對外貿易、外匯管理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措施,推動外向型的工藝美術企業的擴大生產。尤其是1979年8月,廣東省政府在廣州召開的“廣東省第二屆工藝美術藝人、創作設計人員代表大會”,標志著廣東省工藝美術行業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跨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一)對內改革
改革初期,面對經營困難的潮州二輕工藝企業,開始進行由上而下的內部改革,通過調整企業經營方向,從單純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轉變,使企業重新煥發生機,迅速發展起來。
1985年1月,潮州市工藝美術工業公司成立,屬下發展至36家工藝廠,公司設有工藝美術裝飾服務部、工藝美術經濟技術開發公司、旅游產品生產供應公司、工藝美術研究所、刺繡研究所、工藝美術工業供銷公司等單位,還組織了潮州工藝美術學會。全公司形成了具有33個大品種,55項種類的生產規模。自此,潮州市工藝美術工業公司走上行業管理軌道。
1985年潮州市工藝美術工業公司屬下36家工廠:國營潮繡廠、國營絲衣廠、二輕針織制衣廠、潮安針織服裝廠、潮安機繡服裝廠、鳳藝服裝廠、竹器廠、潮安厘竹工藝廠、竹篷廠、潮安竹制品工藝廠、工藝一廠、工藝二廠、金木雕廠、玉雕廠、竹簾工藝廠、竹制品工藝廠、潮安塑料玩具廠、潮安竹器工藝廠、繡衣廠、機繡服裝廠、機繡一廠、機繡二廠、機繡三廠、新興工藝廠、金銀制品廠、彩瓷總廠、火藥制品廠、潮安工藝彩瓷廠、潮安工藝陶瓷廠、潮安首飾工藝廠、潮安抽紗廠、潮安第三服裝總廠、潮安繡品工藝廠、潮安繡衣服裝廠、潮安第二機繡廠、二輕紡織品廠。
1985年潮州市工藝美術產品:潮繡、童裝、繡衣、機繡、抽紗、珠繡戲服與道具、通錦繡、鉤針編結、針織衣、噴繡室內裝飾品、手巾、金屬片袋、棉服裝羽服裝、發繡、潮州金漆木雕、玉雕、石雕、竹雕、粿模、紅木家具、粉塑、金銀首飾、仿古銅器、麥稈彩畫制品、宗教畫與裱畫、木板年畫、塑料玩具、竹木玩具、香包與繡玩具、竹制品、藤制品、潮彩、粉彩、印彩、紫砂陶品、日用陶瓷、瓷板畫、美術瓷、通花瓶、嵌瓷、爆竹煙花、彩扎、花燈、紗丁、燈罩、浮洋泥塑、木偶、剪紙、木屑聚花工藝、皮影、風箏、漆器、潮州金漆畫、螺甸鑲嵌。
隨著企業管理機構改革,潮州工藝企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促使企業管理逐漸擴大指導性計劃,縮小指令性計劃,使企業有更多的生產、經營自主權;通過推廣廠長承包責任制、設分廠管理和獨立核算等,充分調動了職工生產的積極性。
1986年,市政府引導企業加強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推行“三新代三老”,即通過“新材料代替老材料,新技術代替老技術,新產品代替老產品”,使我市工藝美術品種更為豐富,更具有市場競爭力。同時,潮州工藝美術行業對舊廠房進行改造,擴大了生產空間,使工作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還通過引進技術、設備,對傳統的手工業生產方式和加工工藝進行技術改造,使潮州的陶瓷、服裝、金銀飾品、機繡、玉雕等的生產實現半機械化、機械化,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在一系列的對內調整改革中,潮州工藝美術生產經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管理機構的改革,為工藝美術行業的恢復和發展奠定基礎,企業朝著生產經營型發展,更具活力;企業生產的改革,為生產提供良好的環境,促進產品的質量及生產效率提高,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產品多次獲得國家級和省級獎項,受到市場青睞。
(二)對外開放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嘗試性地創立“三來一補”的企業貿易形式。1978年8月,潮州繡衣廠率先與港商“仁輝”貿易公司簽訂三年來料加工業務。至1985年,潮州工藝公司已有14家工廠長期與香港120多個客戶掛鉤,年加工值為260萬美元。企業利用“三來一補”發展業務,充分利用了國外的原料、技術及資金,引進了一批先進的技術設備,促進潮州工藝企業的技術改造,提高外銷產品的質量和檔次,為擴大外貿出口、創造外匯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1981年,汕頭經濟特區成立后,為潮州工藝產品的外銷提供了廣闊的海外市場。潮州的潮繡廠、絲衣廠、繡衣廠、機繡服裝廠總廠和潮安針織服裝廠等企業先后到特區辦廠,與汕頭特區有關公司聯營出口。1988年初,潮州工藝美術公司與汕頭經濟特區藝興有限公司聯營,成立“汕頭經濟特區潮興工藝美術聯營公司”,與工藝公司屬下企業相互配合,代理各企業進出口業務。
隨著沿海經濟特區的進一步發展,“三來一補”企業也出現新的發展趨勢,逐漸轉型為中外合資合作企業。1987年,潮州工藝服裝廠與外商合作,成立潮州榮昌電腦公司,專營多頭電腦繡花機繡花業務。在轉型的過程中,這些企業的性質、組織結構和經營方式都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他們本身的經營自主權加大了,管理方式也更加靈活。潮州工藝企業逐步朝向市場經濟的外向型、多元化發展。
此外,改革開放后恢復了傳統工藝美術產品的出口,潮州工藝美術企業利用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創作傳統與時尚相結合的工藝品種,吸引客戶,獲取訂單。至20世紀80年代后期,逐步允許企業多渠道發展外貿經營。潮州工藝企業由原來的通過汕頭外貿部門間接出口,逐步發展為直接與外商“面對面”協商訂貨業務。20世紀90年代之后,國家對商品出口進行深化改革,一些有能力的企業直接在廣交會設展位,招攬訂單。1990年,潮州工藝美術全行業有13家企業,組織展品2590件套,參加春秋兩屆交易會,共獲得訂貨2303.5萬元。 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潮州工藝美術快速發展的時期。潮州工藝美術企業通過對經營體制的改革,促進企業的轉型升級;加強企業生產的技術改造,提高產品質量與檔次;產品銷售向多渠道發展,從原單一出口發展到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通過自營進出口、三來一補及中外合資、合營等多種形式發展對外貿易,以擴大市場,創造經濟效益。潮州工藝美術行業已逐漸形成規?;l展,成為潮州經濟重要的一部分。
四、1992年之后: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工藝美術行業向產業化、規?;l展
20世紀90年代,隨著國家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中國憑借豐富的勞動力、低廉的工資等優勢參與國際競爭,抓住國際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的機遇,承接了國際大量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產業轉移。外國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開始在我國進行大規模、系統化的投資,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為了承接來自中國臺灣、日本及歐美的產業轉移,潮州國有企業開始大刀闊斧改革,向外向型企業發展。
1992年3月,潮州市工藝美術工業公司改為經營性公司,不再管理公司行政,只管理其經營。
1992年12月,潮州市工藝美術總公司成立,以原潮州市工藝美術工業公司為主體,管轄下屬8家企業:工藝美術服務部、工藝美術工業供銷公司、工藝美術發展公司、工藝旅游產品貿易公司及其工廠、工藝美術研究所及其實驗工場、工藝美術品展銷公司、繡衣廠、機繡服裝總廠。
潮州市工藝美術總公司堅持發展工藝美術生產與地方工業,弘揚傳統技藝,發展外貿出口和內銷旅游,開發名優產品,實現了由行政管理型向生產經營型的過渡轉變,推動工藝美術行業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
隨后,潮州各工藝美術企業根據市場的特性及所有制的不同,國營和集體企業紛紛改建、解體,變為企業集團或合作社。經過體改,民營企業、私營企業和個體企業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迅速崛起,企業脫離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進入到自由開放的市場經濟中,為工藝美術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逐漸成為工藝美術行業的主體。潮州工藝美術行業從此進入一個轉型發展的新階段。
在改制的過程中,潮州的陶瓷、潮繡(服裝)行業抓住國際產業轉移的有利契機,進行轉型升級,促使潮州的陶瓷、服裝制造業從低端走向中高端,規模日益壯大,并成為潮州的支柱產業。但也有一部分工藝企業,因不適應市場經濟,逐步被淘汰。
進入21世紀,人民的消費水平及審美水平逐漸提高,工藝美術產品的形態發生變化,主要作為日用品、藝術品、禮品等,越來越貼近大眾的日常生活。同時,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外文化藝術交流日益頻繁,國內外對藝術品需求的增加極大地促進了工藝美術品的內銷與出口,潮州工藝美術行業進入繁榮發展的階段。
2004年1月9日,潮州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中國服裝協會授予“中國婚紗晚禮服名城”稱號;同年4月12日,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授予“中國瓷都”稱號。
2006年,潮州先后成立組建市工藝美術研究院和市工藝美術協會,傳承傳統工藝美術技藝,推動工藝行業的發展壯大,為振興與繁榮潮州工藝美術行業做出積極貢獻。
潮州工藝行業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也積極發展創新,通過引導工藝產業化,并與新興技術相結合,使潮州工藝美術產品贏得市場,推動了潮州工藝美術行業向產業化和精品化發展。2011年,潮州工藝美術產值達211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21%以上。同年,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工藝美術協會聯合授予潮州市“中國工藝美術之都·潮州”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