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首,我市工藝美術領域傳來喜訊,由我市民間藝人佘可燕、康惠芳、余遠彧創作的潮繡《歲朝清供》獲得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這是潮州迄今為止摘下的第三朵“山花”,也是潮繡作品首次獲得該獎項。
近日,記者來到該作品主創之一康惠芳的潮繡工作室,一睹《歲朝清供》風采。
走進工作室,記者立刻被擺放在正中央的《歲朝清供》吸引。這幅作品長約5.2米,高約2.7米,題材取自中國傳統文人酷愛的吉祥畫材,主幅蟠龍環瓶繞,花魁滿堂香;側幅博古彩瓶,花木爭妍。整體構圖飽滿,色彩絢麗,技法精湛,極具創意,搭配質感上乘的黑檀木座架,在燈光照射下更加光彩奪目。
據了解,“第十四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在來自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上千件作品里,遴選出優秀民間文藝學術著作、優秀民間文學作品、優秀民間藝術表演作品、優秀民間工藝美術作品等四類共20件優秀作品。
談起《歲朝清供》的創作,康惠芳仍記憶猶新。“歲末年初,古代文人結合各種民間喜樂,常取一些時令花草蔬果、金石器玩、吉祥物什,參差錯落地擺上案頭,成為屋中一景,這被稱為‘歲朝清供’。”康惠芳說,《歲朝清供》是民間最喜聞樂見的題材之一,但要繡出個性并不容易。從構思到繡制完成,期間多次拆除重做,不斷修改完善,她花了整整三年時間。
康惠芳指著其中一個圖案向記者介紹,“這個花瓶需要用景泰藍的色彩和圖案去處理,所以底調我選用孔雀藍的色彩來表現,把底子打好后再將棉花墊在色彩之上,用潮繡術語來說就是‘筑金’,會更顯細膩好看。”
細細品味,不難發現從題材構思到作品裝飾,甚至小到絲線的運用,都體現了從傳統中尋求突破創新的理念。 康惠芳透露,在創作《歲朝清供》時,她大膽將金線和絨線結合,通過金銀線和絨線的巧妙搭配,綜合應用繡、墊、貼、拼、綴等多種潮繡針法,來表現龍身纏繞的博古花瓶、色彩各異的多種花卉、吉慶祥和的桔子及玉白菜,就連竹子倚靠的石塊都富有層次感與立體感,給人多彩與典雅的感覺,使作品在細膩中閃耀光芒,體現潮繡工藝的精湛特色。
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潮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幾十年來,康惠芳不斷突破創新,創造出“立體雙面墊高繡法”,她主持創作的大型作品《龍騰盛世》、《金色中華》、《松鶴延年》等多次獲得國級、省級獎項,使潮繡在眾多繡種中脫穎而出,獨樹一幟。
說起潮繡,康惠芳總有說不完的話。“一有展出機會,無論多遠、多辛苦,我都要把潮繡帶出去,讓更多人認識潮繡文化,感受潮繡魅力。”康惠芳說,連年來,她先后參加了上海世博會的廣東館工藝展覽、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工藝美術雙年展”等,選送作品先后到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參展,甚至漂洋過海到泰國、俄羅斯。在國家博物館、“雙年展”等高專業平臺上,她與各地刺繡大師進行交流,到場詢問觀眾的感想和感受,在吸收經驗、提高水平的同時,不斷對作品加以完善、改進。
對這次獲得“山花獎”,康惠芳直言非常激動又十分榮幸,“這是潮州傳統工藝潮繡首次獲得山花獎,潮繡文化走上了這么高的平臺,離不開有關部門全方位的引導和宣傳,讓工藝美術領域迎來了這么好的機遇。”
如今,年過70的康惠芳仍為潮繡的美好明天而奔波忙碌,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己再出精品,潮繡領域人才輩出。她說,“希望能繡出更多好的作品,培養更多潮繡傳承人,把記得住、留得下的針法在作品上呈現,將‘潮繡’這張名片推廣出去,讓潮州的優秀傳統工藝走出家門、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記者 丁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