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潮州,文化的血脈從未止息于典籍與古跡。它更鮮活地流淌在赤子鄉愁里,鐫刻在僑捐校舍的基石上,最終綻放于鄉村孩童清澈的眼眸與瑯瑯書聲中。湘橋區磷溪鎮溪口二祥杰學校,這所由海外賢達捐建、父輩親手承建、又在當下被默默守護了二十五載的鄉村學校,便是一部微縮的潮州文化史詩。它見證了一場跨越三代、綿延三十余年的文化接力,生動詮釋了潮州文化從“桑梓情深”到“文以化人”的完整生態。
僑心·基石
——一諾千金的“誠信契約”
1991年的春天,校舍墻壁斑駁,課桌殘缺,每逢雨天,教室里便奏響雨水滴落盆罐的交響。就在這樣的光景里,我的父親——一位樸實的鄉村承建者,迎來了從馬來西亞回鄉探親的劉振釗先生。
“學校實在太破舊了。”父親這句平實的感嘆,卻深深觸動了一位海外潮商心底最沉的文化基因——“義利兼顧”與“慈善最樂”。劉先生凝視著破敗的校舍,沉默良久。那一刻,他心中涌動的不僅是同情,更是潮州人根植于血脈的鄉土情懷與文化自覺。
三個月后,十五萬馬幣的匯款單如期而至。這筆錢在當年堪稱巨款,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基于血脈親情的信任。父親以潮州人骨子里的“誠實守信”回應:他吃住在工地,親選木材,緊盯砌筑,常掛在嘴邊的話是:“僑胞的血汗錢,一分一厘都要用在刀刃上,工程清白,才對得起這份鄉情與信任。”當這座校舍最終被政府評為“優良工程”時,我望見父親眼中閃爍的淚光。這座建筑,早已超越了物理意義,成為一份物化的“誠信契約”與“廉潔樣本”,既見證著潮州人“一諾千金”的精神品格,也為后來的所有故事,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石。
根脈·守望
——“精益求精”的教育匠造
2003年秋天,我懷著敬畏之心踏入這所由父輩心血凝鑄的校園。從藍圖磚瓦到教案粉筆,這場接力本就是“忠孝友親”的現代演繹——我們所行之“孝”,是對父輩的傳承、對鄉土的眷戀,更是對僑胞赤子之心的踐行。
二十五載教育實踐讓我們深切體會到:守護校園的物理空間易,充盈其精神內涵難。先輩已將“誠信”的基石打得這般牢固,我們這一代人,該為它注入怎樣的靈魂?
答案,就藏在潮州工藝“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里。我們不甘于只辦一所普通的鄉村小學,而是將這份匠心融入教育的每一個環節。
在學校推行“人人會葫蘆絲”時,不乏擔憂與不解。但每當看見孩子們吹奏時專注的神情,我們便確信:潮樂雅韻中流淌的,正是需要我們守護的文化血脈。當悠揚的樂章在校園里合奏響起,所有疑慮都化作了感動。“人人會花樣跳繩”錘煉的,是潮州人勇于拼搏的體魄與精神;“人人會美術”開啟的,是孩子們發現故鄉之美的眼睛。
這一切絕非簡單的興趣班,而是以“匠人”之心打磨鄉村素質教育。父輩以“工程清白”守護信任,我們則讓“清白”化作“教育的公平與純潔”。秉持公心、讓校園成為廉潔凈土,早已成了我們不言自明的使命。
綻放·新生
——文化賦能的“潮州答案”
當周邊鄉村學校普遍面臨生源萎縮的困境時,這所學校的操場上,卻躍動著越來越多朝氣蓬勃的身影——生源逆勢增長60.8%。這是無數家庭投出的信任票,更是“人民滿意的家門口教育”最溫暖的注腳。
一位從城里轉學回來的家長曾感慨:“我寧愿每天多跑幾公里,也要把孩子送到這里。因為在這里,我看到的不僅是成績,更是孩子們的全面發展。”這句樸實的話,正是對先輩所有付出的最好回響。
這一現象,恰是潮州優秀文化特質轉化為現實發展動力的“潮州答案”。它清晰勾勒出一條“文化賦能”的路徑:海外的僑資投入與校園環境、特色教育的層層轉化,最終凝結為高質量的公共產品——“滿意教育”。
如今的學校,以誠信奠基,以匠心辦學,更以制度與公開守護這份事業。我們堅持校務公開欄每月更新、家長委員會參與監督,讓社會的每一分支持都用得明明白白,以清廉贏得群眾的信任。正是這種“陽光下的運行”,破除了“熟人社會”可能存在的信任危機,將其轉化為基于共同價值認同與規則敬畏的新型社區共同體。這正是新時代廉潔文化在基層最樸素、最深刻也最有力的實踐。
薪火相傳
——文化力量的時代新生
劉振釗先生的桑梓情、父親的信義、教育者的育人之心,早已沉淀為學校最生動的 “活校訓”。每天清晨,朝陽灑滿父輩親手建造的校園,孩子們吹奏的潮樂旋律隨風而起,我總真切感到:歷史與當下在此刻交匯。劉振釗先生的鄉愁、父親的責任感,仿佛都融入了這晨光與書聲里。這所學校的意義,早已超越教育本身——它是一座“活著的潮州文化博物館”:每一塊磚瓦都在訴說誠信的故事,每一間教室都在傳承創新的精神,每一個孩子都在演繹文化的延續。
文化的生命力,從不在保存而在傳承,不在守舊而在創新。而清正廉潔,正是這一切傳承與創新的基石與保障。當我們從潮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將“誠實守信”化為廉潔操守,將“忠孝友親”化為公德公心,并將其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力量,便能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潮州實踐,注入最深厚、最持久的文化動能。這,便是潮州文化于韓江之畔,在這所平凡卻不普通的鄉村學校里,奏響的關于傳承、誠信與創新的美麗樂章。
(作者系湘橋區磷溪鎮溪口二祥杰學校校長)
作者|劉映華
編輯|吳冰
審核|梁佳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