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江梨園公所:
百年梨園邂逅千年非遺
在百余年前,漫步上水門街,總能聽到琴聲悠揚,唱腔激昂的外江戲曲。如今重踏梨園,看著這里的一墻一瓦,百年前的裊裊之音,又浮現在耳畔。

古門承雅韻
外江梨園公所位于潮州古城上水門街頭,始建年代未明,清光緒年間重修,是當時潮州地區外江戲各班及潮音班藝人集聚之所。公所座北向南,面寬12米,深度23米,門額刻“外江梨園公所”六字,門樓檐下,嵌鑲雕刻,栩栩如生,整體建筑甚為考究,精致雅觀。
“外江戲”也就是如今的“廣東漢劇”,是廣東客家戲劇。舊時,潮州人稱外地人為外江人,因而將這外來的戲稱為外江戲。盡管外江戲源自客家,卻也是潮州文化的重要部分。
清咸豐、同治年間,因海禁開放,潮州作為商貿集散地,商旅云集,按照“商路即戲路”的理念,戲班總會尋找經濟發達、有觀眾群體的地域演出。光緒年間,這些外江名伶藝人們出資在潮州上水門街興建了這座外江梨園公所,他們在這里練功排戲,落地生根,達官貴人慕名而來,品茶聽戲。
1987年,梨園公所被列為潮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于2022年被評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的外江梨園公所修葺一新,不僅重現舊日梨園風貌,更融入潮州各類非遺,成為集潮式茶館、非遺展演、戲曲表演等于一體的沉浸式茶文化展示空間。
置身其間,仿佛重回百年之前,這里的一器一物,皆有故事。

天井藏幽趣
“外江梨園公所”是典型的潮州“四點金”建筑風格。全座分三進,一、二進有天進通廊,造型古樸典雅。

木雕載古香
穿過天井,來到梨園公所的二座,這里是整個建筑的中心,房梁上裝飾有潮州木雕,形象栩栩如生。廳內現尚存七塊石碑,銹刻昔日外江戲班藝人捐資興建修葺的時間及芳名。

石刻蘊風華
角落里的文物陳設,皆是木雕、潮繡、潮彩、麥稈畫、手拉壺等潮州的非遺手工藝品。這些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手工技藝,是潮州歷代人民智慧的結晶。

戲臺凝匠藝
在二、三進之間,便是曾經的戲臺。如今這里不定時有潮劇表演,坐在這喝茶聽戲,一時間夢回百年梨園。
穿過戲臺來到第三進,這里已經成為品茶的廂房,約上三五好友,品茶閑聊,好不愜意。
歷經百年洗禮,梨園公所重新出發,它將與潮州非遺一起,帶著新的時代使命,延續古城千年文脈,推動城市煥新發展。

文字|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梁佳濤
圖片|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謝鋼凱 翁小釧
編輯|吳冰
審核|詹樹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