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這座擁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自韓愈刺潮以來,“崇儒重教、以民為本”的文化基因便深深扎根于城市的每一寸肌理之中。韓愈提出的“居其位則思死其官”,充分體現了一種強烈的擔當精神,與儒家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倫理體系高度契合。這種思想觀念,不僅成為當時潮州官吏們的行為準則,更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演化為潮州地區“以廉為美、以勤為責”的核心價值坐標。
儒脈鑄魂 奠定廉潔文化之基
潮州牌坊街的二十三座石坊,以榫卯銜接千年文脈,用雕梁鐫刻清官廉吏的赤子初心。這些矗立的歷史豐碑,不僅是科舉榮光與先賢功德的見證,更承載著“修齊治平”的儒家箴言、“民為邦本”的執政智慧,為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提供了深厚的傳統文化滋養。如“狀元坊”紀念的明代狀元林大欽,其《廷試策》直指“冗員、冗兵、冗費”三大弊病,提出“均田、擇吏、去冗”等八項改革措施,展現了儒家“修齊治平”的政治理想。林大欽“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成為潮州儒脈廉潔文化的生動寫照。
“理學儒宗·銓曹冰鑒”坊紀念的明代唐伯元,一生恪守清廉、勤政愛民,深受百姓愛戴。在擔任吏部文選司郎中期間,展現出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改革勇氣。唐伯元的“掣簽選官法”,以抽簽的方式決定官員的任職去向,從根本上打破了權貴階層的壟斷,有效遏制了請托之風,為官場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氣。《明史》譽其為“清苦淡泊,人所不堪,甘之自如,為嶺海士大夫儀表”。
牌坊街中段的“三世尚書坊”,以“四朝大老”的匾額鐫刻著林熙春的清廉人生。這位歷經萬歷、泰昌、天啟、崇禎四朝的名臣,任巴陵知縣時清理浮糧、豁免差役,在福建將樂縣任職時倡建楊時祠弘揚廉風,頒布“崇儉約”并率先垂范扭轉奢靡風氣。在京任職期間,他不顧安危平息玉田兵變,任大理寺卿時訂“約官”“約民”十六項規定革除私弊,更因不愿與魏忠賢同流合污毅然辭官。72歲歸鄉后,他仍爭鹽稅減免、倡建鳳凰臺與三利溪疏浚,捐田百畝作為學子科試資費,直至80歲辭世仍被鄉人傳頌。林熙春的“剛正不阿、不畏權勢”,源自潮州文化中“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節傳承。這種精神在新時代廉潔文化中,轉化為“清正廉潔、敢于斗爭”的政治品格。
家訓凝心 涵養廉潔風尚之魂
潮州的家族文化中,家訓族規是廉潔教育的重要載體。從“忠信為本”的祖訓回響到“廉儉勤耕”的族規踐行,先賢們以生命詮釋著家訓與廉潔的共生之道,讓廉潔風尚成為潮州文化最鮮明的精神標識。
南宋“潮州八賢”之首王大寶的人生軌跡,便是家訓育人的生動注腳。其祖輩以“孝悌為先,忠信為本,惟耕惟讀,恩澤子孫”為訓,在這種家風熏陶下,王大寶自幼博通五經,更養就剛正風骨。紹興元年,宰相趙鼎遭秦檜迫害謫居潮州,昔日門生故吏避之不及,唯有王大寶不顧牽連,常伴左右講習經義。這份寬容與正直恰是家訓中“忠信為本”的鮮活實踐。任連州知州時,他目睹六州百姓因“免行錢”不堪重負,即刻奏請裁減賦稅,讓萬千民眾得以喘息。宋孝宗詢問潮州風尚時,他一句“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的應答,既道盡潮州崇文重教之風,更暗藏著家訓培育出的清廉氣節。其《諫垣奏議》字字皆是“為民請命”的家訓回響。
明代監察御史楊琠,潮州府海陽龍溪都人(今潮安區庵埠鎮文里村),作為“四知先生”楊震的后代,他自幼牢記楊氏“重孝悌、厚倫理、睦親族、勤持家、施善德、遵師訓、樹正氣、守國法”的族規家訓,將“清白為官”的祖訓刻入骨髓。正德年間,楊琠按察蘇松四府,平反死罪冤獄百余人,彈劾權貴從不避忌。因病辭官歸鄉時,滿載的木箱引發鄉親猜疑——這般沉重莫非是搜刮的民脂民膏?面對質疑,楊琠當眾開箱,露出的竟是南京雨花臺的卵石。“船無重物恐遭風浪,且家鄉道路坑洼,正好鋪路便民。”石子鋪成了后世稱頌的“御史石”。歸鄉后,他抱病踏勘韓江江岸,上《請留公項筑堤疏》,終因積勞逝于南堤工地。臨終前仍囑托侄兒續修工程,這份“愛民奉公”的執著,正是家訓中“施善德”的終極踐行。
位于潮安區龍湖古寨的黃氏家族,其《黃氏家訓》強調“耕讀傳家,清白處世”。南宋時期,黃氏始祖黃致政任海豐縣尹時,拒絕豪強饋贈,致仕后定居潮州,以“不義之財不取”的祖訓教育子孫。明代黃氏后裔黃九皋將家訓提煉為“不可貪,不能貪,不必貪”的“三不貪”準則,其家族歷經數百年繁衍,始終保持清廉家風,涌現出多位廉吏。這種家訓文化通過祠堂祭祀、族學教育等形式,內化為家族成員的行為準則。
當祖訓的叮嚀與民心的期盼共鳴,潮州的廉潔風尚便有了不竭的生命力。這份由家訓孕育的文化魂脈,終將在新時代的潮聲中,繼續滋養出更多清正之人、廉潔之風。
官德垂范 樹立廉潔從政之標
潮州歷代清官廉吏以實際行動詮釋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治倫理,成為后世學習的典范。明代抗倭名將翁萬達,歷任梧州知府、宣大總督等職,其“清廉自守,勤政為民”的事跡被載入《明史》。在梧州任上,他推行“減價納值法”,裁減冗員、提高工效,拒絕權貴賄賂,嚴懲貪腐官吏,被譽為“治行第一”。任宣大總督期間,他親自規劃修筑長城千余里,研制新式火器抵御蒙古入侵,同時嚴控軍費開支,杜絕中飽私囊,其“每一構思,鬢發為白”的敬業精神,彰顯了儒家“鞠躬盡瘁”的官德。
清代潮州知府吳均在潮為官期間,修橋、筑堤、開渠、興學、剿匪,政績頗豐。他在任期間疏浚韓江河道、修建廣濟橋,卻將自己的俸祿全部捐出,以致殉職后妻兒無力扶柩返鄉,最終由潮州民眾集資安葬。這種“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一塵不染克己奉公,一絲不茍勤于政務”的操守,深深地鐫刻在了廣濟橋上的“民不能忘”坊之中,讓廉政愛民的清風伴隨著廣濟古橋長留至今,滋潤人心,與中央八項規定中“艱苦奮斗、廉潔從政”的要求一脈相承。
潮州的廉潔文化基因,既是歷史的饋贈,也是新時代的精神財富。從儒家理學的修身正心,到家訓族規的敦風化俗,再到清官廉吏的身體力行,“清風溢潮州”的廉潔風尚代代相傳,這些文化元素為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樣本。在全面從嚴治黨的征程中,我們應深入挖掘潮州廉潔文化的時代價值,將傳統智慧與現代治理結合,唯有如此,才能讓韓江之畔的廉潔清風,吹拂中華大地的每一個角落。
(作者系市委黨校教育長、校委委員)
作者|莊俊輝
編輯|蔡楊
審核|詹樹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