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聲連四海 鄉音喚潮人
潮響鼓社以二十四節令鼓擂響潮州文化強音

潮州二十四節令鼓在第十五屆全運會暖場節目中超燃開場。
“冬之始也,萬物收藏……”
在湘橋區北關新村的
二十四節令鼓文化館內
鼓聲隱隱、人聲鼎沸
潮響鼓社社長李康迪手持鼓槌
正熱情地向來訪者介紹著: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農耕文明五千年的時光刻度,
而二十四節令鼓,
則將這古老的智慧
化作了撼動人心的鼓點與旋律。”
這鼓聲,不僅回蕩在潮州的街巷間
更作為一條深厚的文化紐帶
連接起遍布全球的潮人鄉情

潮響鼓社在牌坊街展演,鼓樂鏗鏘,表演大氣磅礴。
二十四節令鼓的故事,始于1988年,由兩位馬來西亞華人所創造。它巧妙地將二十四節氣、中國書法與廣東獅鼓融為一體,被譽為近年來傳播最快、最廣的華人文化活動之一。此后,它從海外“反哺”故土,其誕生與流變本身,就深刻體現了海外華人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創新與不息鄉愁。在海外,它已是華人社群凝聚身份認同、增進集體記憶的重要媒介;在潮州,它找到了又一片豐沃的土壤,并注入了獨特的“潮人”精神。

廣濟樓前,鼓聲震天,氣氛熱烈。
李康迪與這門藝術的結緣,則要追溯到十多年前的潮州青龍廟會。2013年回鄉創業的他,在母親的鼓勵下報名了廟會鼓樂巡演的志愿者。“在訓練的過程中,我逐漸迷上了打鼓,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李康迪回憶道。同年,他創立鼓社并命名為“潮響”,寓意“來自潮州家鄉的聲音”。

擂鼓間舞動青春,盡顯朝氣與活力。
為了讓這“家鄉音”更動人,李康迪不僅自創《潮響二十四節令鼓表演與訓練體系》,還自掏腰包從海外購置手碟、鋼舌鼓等樂器,讓傳統鼓點與現代旋律碰撞。在他的指導下,潮響鼓社秉承著“純粹、團結、傳承、創新”的精神,從最初40多人的小隊發展至擁有160多名核心成員,從擂響潮州到40余支鼓隊在全國多個地區開花結果。如今,從潮州松發陶瓷、三環集團的企業鼓隊,到湘橋區新星幼兒園的“鼓娃娃”隊伍,再到浙江衢州、黑龍江牡丹江等地的異地鼓隊,二十四節令鼓形成了覆蓋各年齡段的文化傳承圈。
十余年的深耕,潮響鼓社的鼓聲越傳越遠。鼓社每年舉辦兩次訓練營,在全國教學培養了近1.6萬名鼓手;潮響主團拿下“我最OK”廣東全民才藝大比拼金獎,潮安區東鳳中學鼓隊在潮州民間潮樂大賽中摘銀,潮安區寶山中學鼓隊更是登上香港舞臺,為陳偉南先生百歲壽宴獻禮;從CCTV2《魅力中國城》到2024年湖南衛視小年夜春晚,二十四節令鼓的鼓聲一次次在全國觀眾面前響起。

潮響鼓社多次在電視節目中亮相。
更令人振奮的是,這聲“潮州音”還漂洋過海,多次站上了國際舞臺。在布達佩斯的匈牙利禪武聯盟總部里,潮響鼓社鼓手們統一著裝,貓腰、躍立、左右開弓,鼓槌翻飛間,鼓聲與武術的剛勁、舞蹈的柔美相融,震撼了海外觀眾。“一場出色的表演,需要鼓點協調、旋律和諧、動作到位,傳遞出節氣的人文內涵,讓更多人感受到潮州文化的魅力。”在李康迪的指導下,鼓社形成了洶涌澎湃、大氣磅礴的表演風格,生動展現了潮州人奮發向上的時代精神。

在龍湖古寨,表演者擂動大鼓,剛勁動作搭配鼓樂節奏,吸引群眾圍觀。
潮響鼓社的足跡早已不止于舞臺。他們建起二十四節氣文化園和研學基地,常年開放宣介節氣文化,近三年接待研學超6萬人次,成為傳播潮州文化、體驗潮人精神的重要窗口。今年11月28日至30日,第二十三屆國際潮團聯誼年會將在潮州舉辦,屆時四海潮人將齊聚家鄉。潮響鼓社已做好準備,為歸來的游子獻上最深情的鼓樂。這對于海內外潮人而言,將不僅僅是一場藝術表演,更是一場文化的尋根與精神的洗禮。那熟悉的鼓聲,將瞬間喚醒深植于血脈中的文化記憶,凝聚起跨越山海的文化認同與家鄉自豪感。
文字|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瑩
圖片|潮響鼓社 供
編輯|翁純
審核|梁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