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商界不可忽視的力量,他們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民族振興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海內外,潮商以特有的品性和舉世矚目的商業成就,展現著這個優秀族群特有的風采。《清稗類鈔》曾記載:“潮人善經商,窶空之子,只身出洋,皮枕氈衾以外無長物。受雇數年,稍稍謀獨立之業,再越數年,幾無不作海外巨商矣……”潮商以其特有的開拓精神馳騁于五洲四海,在他們的身上究竟有什么獨一無二的特質、品性與精神內核呢?著名漢學家饒宗頤先生1991年在《饒宗頤潮汕地方史論集》里面說過:“潮汕人很會經商和向外拓展,這個特質是怎樣形成的,這個問題值得研究。”近二十年來,硯峰山人李聞海依托潮州硯峰書院為平臺發起潮商學研究,通過收集、整理、研究現存歷史文獻和對具有代表性的潮商和相關商業現象的采訪、調研和出版成果,探尋潮商幫長盛不衰的演變與發展規律,并為以后的商業實踐提供啟迪。筆者通過其中幾個案例來進行初探與分享。
一、船老大的下跪
潮州人素以團結一心聞名海內外,這種現象離不開潮州人彼此之間有著較充分了解和信任,也是潮人共有的獨特文化秉性。2018年,泰國潮州會館召開成立八十周年年慶,一位祖籍廣東澄海的許老先生給同桌的人講了昔日潮人過番的一件真實故事:清末期間,民眾生活日益艱難,迫于無奈一幫同鄉兄弟便結伴一起搭乘紅頭船準備“過番”到暹羅,船老大也剛好是同鄉人。途中不幸遭遇風暴。過后清點人數發現一位后生弟(年青人)不見了,船老大大驚:正是初冬時節風高浪急,十有八九已經沒命了,冒險折返搭救很可能會搭上船上所有人的命。猶豫再三船老大還是掉頭,幸好折返沒多久居然把掉進海里的后生弟找到了,救上甲板上時大家驚喜地發現他竟然還有氣。醒來后生弟哭訴自己拼命游到渾身沒氣力了都沒放棄,又跪著感恩船老大救命之恩。船老大不安地問:“你怎么知道我們會回來找你?后生弟回答:“我當然知道,你就是這樣的人!肯定會回來救我的。此語一出,船老大撲通一下跪在地上對后生弟說:“兄弟,你今天也救了我!我為自己剛剛那一剎那的猶豫感到無比慚愧。
這些冒著葬身大海一去不回的風險過番謀生的人,在尚未安全抵達彼岸之前都在經歷一場生死與共的考驗,而這正是他們身處異國他鄉,相幫相扶抱團發展的根本原因和堅實基石!
二、慈黌爺起厝——好慢孬猛
原籍澄海前美的陳慈黌在商海大展拳腳叱咤風云,使黌利家族的名字響徹東南亞,家族事業穩步走向國際化,同時黌利家族成為當時潮汕地區最富有家族。1904年,陳慈黌回到家鄉前美鄉慷慨解囊,修橋鋪路、興修水利、修建祖祠、捐資創辦小學,并不斷買入地皮興建宅院(今“陳慈黌故居”),其時家鄉很多人生活貧困,他以每日2個銀元(相當于時價一個月工錢)請大家來建房,但奇怪的是,他不準許工程進度太快,要工人慢慢來,美其名曰:慢工出細活,實則是拖延工期讓鄉親們多賺些錢。因此這座大宅建了四十余年一直沒有完成,潮汕從此留下一句俗話:“慈黌爺起厝(建房),好慢孬猛”。
還有一個坊間流傳小故事足以窺見陳慈黌慈愛心懷,一天上午,他與隨從察看工地,見一后生兄(年青人)時至十一點才匆匆而來,問隨從原因得知后生兄的母親生病,他得為母親做飯,再煮二遍涼水(中藥)所以遲到,于是他又問:“那你有無扣他工錢?”隨從趕緊答:“我只發他下午的工錢”,不料陳慈黌臉色一變說道:“他為他母親做事,這個工錢怎好扣他?我來出!”
正是陳慈黌身上這種深植于血脈的中華優秀傳統與優良家風傳承,他的家族無論是在財富積累還是于文化教育和社會責任的傳承都得以長足發展,其家族弘揚慈善精神和優良家風傳承成為更多人敬仰學習的精神典范。
三、莊世平巧施妙計討呆賬
潮州人除了善經商,還把聰明才智用在各行各業,有一句潮語:“欠錢師父,討錢師仔(徒弟)”,可見向債務人要債須得有極好的心態和方法。
莊世平老先生原籍廣東普寧,年輕時曾在泰國、越南辦過學當過副校長,同時積極參加支援祖國抗日救國活動。他創辦的香港南洋商業銀行和澳門南通銀行業績極佳,創造了巨大財富,是第一家進入深圳經濟特區支持經濟建設的外資銀行。
莊老先生在銀行經營管理上頗有與眾不同之處,特別是在處理銀行呆賬上,更有獨特的見解和手法,通常銀行向債務人要求分期還款都是采用等額還款方式,這樣債務人第一年會壓力較大。莊先生則通過充分溝通,采用幾何倍增法原理,從小額到大額逐年收回全部本息金,給債務人留下更多重整旗鼓努力創收的時間和機會,也因此處理好各個經濟疲軟期和金融風暴引發的呆賬,這種義利兼顧的做法更得到業界尊崇推廣。
2007年6月,享年97歲的莊老先生在香港去世。走前,他將自己畢生的財富近2000億全部上交給國家,為后人樹立了高風亮節、清正廉明的偉大榜樣。
周恩來總理對他的評價是:“潮汕為中國革命貢獻了兩個經濟人才,一個是理論的許滌新,一個是實踐的莊世平。”
正是潮人潮商自古以來一直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為家國大義精誠團結共赴生死,為同胞族群知恩圖報義利兼顧,才一代又一代不斷涌現出杰出優秀的人才和榜樣。
(作者系潮州硯峰書院駐粵東首席代表、潮商學庫硏究員)
文字|李琦
編輯|翁純
審核|梁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