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下如何“生金”?饒平縣建饒鎮近1000畝茶山的探索初見成效
近年來,饒平縣建饒鎮圍繞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目標,探索“茶下經濟”發展路徑,引入廣金錢草與茶樹間作模式,構建“以草養地、以草治草、以草護茶”的生態種植體系。目前該模式已推廣至全鎮12個茶葉種植主體,覆蓋近1000畝茶山,為茶產業注入綠色發展新動能。
廣金錢草作為多年生豆科草本植物,憑借根系發達、生長迅速、耐陰性強的特性,成為茶園間作的理想選擇。其葉片寬大肥厚,能有效覆蓋地表抑制雜草生長;根瘤豐富可固氮培肥,細密根系還能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結構,與茶樹形成“共生共贏”的生態格局。

圖為建饒鎮茶山上種植的廣金錢草。(建饒鎮供圖)
“我去年開始嘗試在20畝茶園間種廣金錢草,茶園里的雜草少了很多,水土流失也減輕了,土壤也比以前肥沃,茶樹長得更壯實了。現在除草劑和化肥用得少,每年每畝能減少1000元左右的成本,還能賣廣金錢草,劃算得很!”一位茶農告訴記者。
茶草間作模式還實現了生態與經濟的“雙豐收”。據建饒鎮茶產業協會會長曾大慶介紹,廣金錢草的固土和固氮能力,能提升茶園生態穩定性、提高土壤肥力。茶農既能通過售賣廣金錢草獲得額外收入,間作后的茶葉在厚度和柔軟度上都有提升,賣價也更高了。

圖為建饒鎮茶山上種植的廣金錢草。(建饒鎮供圖)
為保障間作模式順利推廣,鎮茶葉協會聯合鎮政府建立“三方聯動”服務機制,組建由12名種植大戶、1名縣農科所專家、1名鎮農技員構成的技術服務小組。通過田間走訪和微信群答疑,讓茶農掌握播種、養護、采收的關鍵技術。
如今,建饒鎮的“茶下經濟”已初見成效,不僅為茶園披上了“生態綠”,更為茶農鋪就了“增收路”。
文字|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慧
編輯|蔡楊
審核|梁佳濤

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