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全省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表彰了一批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我市家鄉人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藍澤敏榮獲“廣東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稱號。這位土生土長的鳳凰山畬族兒女,用一片茶葉串聯起畬漢交融的紐帶,在鄉村振興與民族發展的道路上,書寫了“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生動答卷。


藍澤敏。(受訪者供圖)


“讓鳳凰單叢飄香四海,讓畬族文化薪火相傳。”這是藍澤敏大學畢業后放棄城市機遇、重返鳳凰山時立下的誓言。生于鳳凰山畬族聚居地的他,自幼在茶香與畬歌中長大,云霧繚繞的茶園滋養了他對茶葉的深情,畬族傳統習俗更在他心中埋下了守護民族文化的種子。

藍澤敏。(受訪者供圖)
回鄉之初,藍澤敏一頭扎進茶園,與老茶農同吃同住,從采摘、搖青到炭焙,一步步鉆研傳統制茶技藝。為打破傳統技藝的局限,他遍訪茶界名師,將古法工藝與現代科學種植技術結合,摸索出“鮮香爽凈甘甜”六字制茶標準,讓老茶煥發出新活力。
這份堅守很快收獲認可:2018年,他獲評鳳凰單叢“十佳匠心茶人”;2019年,成為鳳凰單叢茶加工技藝傳承“青年匠人”;2021年,被認定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潮州單叢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并拿下國家二級技師、一級評茶員證書。“回來做茶6年,我始終有兩個初心——把茶做好,把畬族文化傳承好。”藍澤敏的話,道出了他扎根鄉土的赤誠。


“產業聯建、生產聯通、技術聯用、利益連接”,這是藍澤敏推動茶產業發展的核心思路,也是他架起民族團結之橋的關鍵抓手。在他看來,茶產業不僅能帶動經濟,更能讓畬、漢各族群眾在共同奮斗中增進了解、凝聚情誼。

茶文化。(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翁燁凰 攝)
為讓更多鄉親共享茶產業紅利,藍澤敏推出“公司+農戶”模式,構建起“企業帶農戶、產業促共富”的可持續體系。他首創“田間課堂”,深入茶園開展全產業鏈指導,從種植管理到制茶工藝,手把手教茶農掌握科學技術;同時吸納畬、漢各族群眾就業,讓大家在家門口實現增收。“我們和其他民族一起工作、一同奮斗,在茶園里結下了戰友般的情誼。”藍澤敏說,這種在實干中形成的信任,正是民族團結最堅實的基礎。
如今,他創立的茶葉品牌僅用20個月便躋身潮州單叢茶銷售前列,門店超百家;他也先后獲評“廣東省農村鄉土專家”、鄉村工匠生產應用(茶葉加工)專業中級工程師。在他的帶動下,鳳凰山腳下的各族群眾擰成一股繩,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行。


“每次去麗水、福建等畬族聚居區,看到他們的文化推廣做得比我們好,我心里都會有所觸動。”藍澤敏說,這讓他將畬族文化傳承擺在了與茶產業同等重要的位置。

畬族服飾。(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翁燁凰 攝)
他斥資修建畬族文化館,系統展示畬族詩歌、畬族服飾、畬族竹編等文化瑰寶,將鳳凰單叢茶與畬族銀飾、民俗、山歌深度融合,讓文化有了具象的載體。據統計,文化館年均接待游客超4萬人次,成為傳播畬族文化、促進民族交流的重要窗口。“這不僅是文化館,更是助力‘百千萬工程’和鳳凰鎮發展的‘雙引擎’。”藍澤敏說,文化館為茶產業和畬族文化插上了“隱形翅膀”,進一步提升了鳳凰單叢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作為第十三屆廣東省政協委員、潮州市政協委員,藍澤敏還積極建言獻策,提交《鳳凰鎮茶旅融合發展提案》,提出“培養畬鄉茶藝師”“建設千畝生態茶園”等舉措,推動“以茶為媒,以農促旅,以文興旅”的發展路線落地。2024年,他當選潮州市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肩上文化傳承的擔子更重,也讓他推進民族交融的腳步更堅定。


“這份榮譽不是終點,而是更大的責任。”談及獲評“廣東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藍澤敏坦言,榮譽帶來的不僅是認可,還有推動民族事業發展的更大壓力與動力。在他看來,這份榮譽承載著當下的責任、歷史的使命,核心仍是“擔當”二字。

畬族文物。(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翁燁凰 攝)
對于未來,藍澤敏已有清晰規劃:加快畬族相關專業人才引進,破解人才稀缺難題;加大畬族優秀文化研究與保護、傳承力度,守住民族根脈;推動畬族文創產品和特色產品開發,讓傳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深度參與畬族特色美麗鄉村建設,保留鄉村原有風貌,讓畬族文化更好地沉淀與發展。
“我的第一個展望,是讓鳳凰單叢茶香飄世界,成為傳遞中國茶文化魅力、連接中外友人的紐帶,為后代守護好這份文化財富,打下堅實基礎;第二個展望,是讓畬族文化在傳承中煥發新活力——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畬鄉兒女的精神根脈,期待能吸引海內外同胞來到鳳凰山,感受民族文化的交融之美,在參觀、體驗中深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藍澤敏的眼中滿是期待。
文字|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翁燁凰
編輯|蔡楊
審核|詹樹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