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
楓江深坑國考斷面達標攻堅工程(潮州段)治理項目是一項關乎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生態工程,建設好這一項目,既是完善市政設施的民生硬仗,更是修復流域生態的關鍵行動。當前,潮州正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推進項目,施工人員頂烈日、戰風雨搶工期,部門協同嚴把質量關,各方擰成一股繩,讓楓江早日重煥“河暢水清”生機。即日起,潮州日報陸續推出有關楓江流域整治工程系列報道,敬請垂注。
清晨的陽光灑在湘橋區城西街道廈寺一村的巷道上,幾位村民正在平整的路面上悠閑散步。“前陣子這里還在施工,門口堆著土,出行不太方便。現在路修好了,走起來舒服多了。”村民的話語中透出對變化的認可。不遠處,護南街狹窄的巷道內,小型挖掘機正在靈活作業,工人加緊施工——這是潮州市楓江深坑國考斷面達標攻堅工程(潮州段)不斷推進的真實寫照。
永護路路面進行圍蔽施工。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婕 丁玫 攝
作為一項重大生態治理與民生工程,楓江流域整治不僅關乎水質提升,更直接影響市民的日常生活與出行。為什么要實施楓江整治?雨污分流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工程目前進展如何?就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記者向施工單位與相關部門了解最新情況。
據介紹,楓江發源于潮安區登塘鎮,全長71公里,我市境內約50公里,覆蓋潮安區5鎮和湘橋區全區,涉及86.6萬常住人口,集雨面積約380平方公里。長期以來,潮州排水采用雨污合流排水制,污水管網不完善,生活污水與雨水混排,在加重污水處理廠負擔的同時,污水溢流也致使楓江潮州段長期為劣V類水質。2021年,楓江深坑斷面被列為國考斷面,其水環境問題被廣東省掛牌督辦,并納入第二輪中央環保督察整改事項,治理任務緊迫而艱巨。
環城西路部分路面進行圍蔽施工。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翁燁凰 攝
為系統性解決雨污混流、截污空白與溢流污染等問題,我市于2021年2月啟動楓江流域綜合治理工程,以雨污分流為核心,截污為輔,全面推進管網建設。“雨污分流”,是指將雨水和污水分開收集、分管道輸送。雨水經管道直接排入河道,而污水則輸送至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達標后再排放,從而實現“清水入河、污水進廠”,從根本上改善水環境質量。
施工處設有警示燈,保障過往群眾安全。(資料圖片)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莊園 攝
“開展楓江整治,一方面是要消除楓江流域的劣V類水質,讓楓江水質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就是要提升周邊的人居環境,讓這些河道水不再黑、不再臭,為周邊的居民提供比較良好的生活環境。”設計單位項目有關負責人說,經過近五年的持續治理,楓江水質已從原來的劣V類提升至V類,達到近十年最佳水平。
工程推進方面,深圳市利源水務設計咨詢有限公司駐潮州楓江深坑國考斷面達標攻堅工程(潮州段)二期項目有關負責人介紹,楓江項目分為楓江一期和二期,其中楓江一期已經完成建設,共建污水管網952公里,雨污分流管網564公里。楓江二期一階段擬新建污水管網494公里,二階段擬新建污水管網740公里。截至目前,楓江二期一階段已累計完成市政污水管網426.97公里,二階段已累計完成116.54公里,整體工程正按計劃有序推進。
施工人員在南較路作業。(資料圖片)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莊園 攝
雨污分流不只是鋪設管道,更是為城市構建新的“循環系統”。該負責人表示,新建污水管道專用于收集生活污水,原有合流管道則作為雨水通道,既減輕污水處理廠壓力,也提升雨水排放效率,有助于增強城市防澇能力。工程完工后,將基本實現“污水不入河、雨水不入廠”的治理目標,為潮州筑牢水清岸綠的生態基底。
文字|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婕 丁玫
編輯|張澤慧
審核|詹樹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