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處暑,秋季第二個節氣翩然而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今年處暑始于8月23日,標志著盛夏暑氣正式走向終結,夏與秋在此靜謐交替,萬物隨之由喧嘩生長漸入沉著收獲。

漫畫:清熱潤燥 新華社發
“處暑寒來”,雖暑熱漸行漸遠,天地始染微涼,卻并未真正入秋。午間陽光猶存余威,熾烈不減盛夏,民間所謂“秋老虎,毒如虎”,正是此時天氣最生動的寫照。值此陰陽轉換、燥濕交替之際,養生之道尤需應天順時、細致調攝。
起居調養:安臥宜隨秋氣眠
早睡早起解秋乏
古人云:“睡起秋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處暑時節,自然界陽氣漸收、陰氣漸長,人體氣血亦由外放轉為內斂,作息自當隨之調整,早臥早起,與雞俱興。睡眠尤其應當充足,力爭夜間11點前就寢,比夏季增加一小時睡眠為宜。“早臥”以順應陽氣收斂,“早起”可使肺氣舒展,以防收斂過度。午后亦可適當小憩,有助緩解秋乏,提升精氣神。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氣溫漸降,人體易生倦怠之感,晨間昏沉貪睡,日間精神不振,此乃“秋乏”之典型表現。遵循“夜臥血歸于肝”的中醫理念,宜逐步調整夏日遲睡習慣,以安靜涵養為要。
秋氣主收,運動不宜過分劇烈,應以緩柔為主,如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傳統養生功法,運動至周身微熱、未見大汗為度。過度汗出反易耗傷陽氣與津液,違背秋收之道。
春捂秋凍
“山中忽聞已處暑,更喜衣裳輕便時。”“春捂秋凍”是自古傳來的民間智慧,是讓體溫在秋時勿高,以利于收斂陽氣。雖不建議過早增多衣物,但晝夜溫差顯著,早晚風寒漸起,外出要注意保暖,適當增加衣服,以保護陽氣。秋季盡量多開窗,保持室內空氣流動,避免郁熱內生。
情志調節:心緒且伴白云閑
漸濃的秋意易引人情緒低落,陷入悲秋心境。范成大曾嘆“歲云處暑亦何有,蕭蕭萬籟生秋聲”。此時當學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曠達,在精神養生方面,須培養樂觀心境,維持神志安寧。遇事宜定心靜氣,戒躁戒怒,避免觀看擾動心緒的影視或書籍,常保內心清凈平和。
飲食調攝:膳食巧化潤燥功
少辛增酸
飲食宜“少辛增酸”,借酸味收斂過旺之肺氣,以少辛防止肺氣過度耗散。可多食山楂、葡萄等酸味果品,而如西瓜這類大寒瓜果則應少食,防其損傷脾胃。處暑后亦不宜多進辣椒、花椒、生姜等辛熱發散之品。
防秋燥
此時燥邪易傷津液,應多飲溫開水、淡茶、豆漿、牛奶等,以“少量多次”為原則。新鮮蔬菜與水果不可或缺,其中梨為潤燥首選。秋燥最容易傷人的津液,多數蔬菜、水果有生津潤燥、消熱通便之功效。
再者,蜂蜜、百合、蓮子、栗子等品也能滋陰潤肺,順應秋氣清肅之性。反之,要少吃辛辣煎炸等熱性食物,如韭菜、大蒜、蔥、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調味品,煎炸的食物助燥傷陰,也會加重秋燥。
多食粥湯類
處暑節氣天氣較為干燥,人體會因此不適,易發生諸如皮膚緊繃、起皮脫屑、毛發枯燥、嘴唇干燥或裂口、大便干結等秋燥現象。而多喝水、多喝粥正是預防秋燥的好方法。溫熱粥湯既能補充水分,又可滋潤臟腑,緩和秋涼。
●百合銀耳粥
百合清心潤肺、寧神安志;銀耳味甘淡、性平,能滋陰潤肺、養胃生津,二者合煮為粥,尤適用于虛勞干咳、少痰、口燥咽干、神經衰弱、失眠多夢等癥。
●沙參玉竹燉湯
沙參潤肺清心、益胃生津;玉竹養陰除煩、生津止渴,此湯味甘性潤,正合秋日食用。
●石斛茶
石斛為滋陰養肝之要藥,自古即為明目佳品。簡單泡茶飲用,即有柔肝護眼之效。注意:石斛性偏寒涼,脾胃虛寒或濕氣內盛者慎服。
秋季天氣時冷時熱,加上鼻腔黏膜易干燥,很多人都容易出現鼻出血以及鼻炎等問題。平時可點揉迎香穴,起到改善作用。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緣中點旁約半寸、鼻唇溝中。按摩前全身放松,將雙手中指指尖點于迎香穴,待有酸脹感后,再用指腹順逆各揉搓20次-30次,以迎香穴發酸、發脹、發熱為度。此法具疏風散熱、通利鼻竅之效,簡單易行,宜于日常保健。
處暑時節,恰是“四時俱可喜,最好新秋時”的光景。讓我們循著古人的詩意智慧,在“夏色漸隨宵露改,秋聲先傍曉風來”的變換中,以從容之態迎接清秋的降臨。如此養生,不僅養身,更養心性之雅韻,方能真正領略“處暑寒來天地清”的妙境。
文字|潮州市中醫醫院 盧楨婉
編輯|李歡歡
審核|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