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安區赤鳳鎮水口村的稻田里,澳洲藍龍在稻根間穿梭;浮石村的林地里,村民們正在采收新鮮茶樹菇……赤鳳鎮這個森林覆蓋率達84.95%的純農山區鎮,通過稻蝦共生與林下種植,走出一條富民興村新路。

2022年,水口村流轉20余畝撂荒地,引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技術,打造稻蝦共生基地。“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的生態模式成效顯著,每畝產蝦250斤,出塘價每斤65元,疊加水稻收益,土地價值大幅提升。村民通過土地流轉每畝每年可得600元租金,年終還能享分紅,真正實現“地盡其用、戶有所得”。
赤鳳鎮水口村農業科技綜合車間內部。(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慧 攝)
為了讓產業扎根并不斷壯大,水口村在科研育種方面下足了功夫。建成1200平方米的農業科技綜合車間,集科研、育種、生產于一體。經過不懈努力,成功攻破了澳洲藍龍育苗技術。“去年試育苗,今年5月進行第一批規模化育苗,目前是第二次育苗,預計今年能出700萬尾。”水口村黨支部書記黃少彪介紹說,蝦苗均價0.8元/尾,可供應超五千畝池塘養殖或一萬畝稻田養殖,從“買苗養”變成“育苗供”,不僅降低了成本,更增強了產業發展的自主性和競爭力。
水口村不僅在相鄰的白葉村擴種70畝稻蝦基地,還積極探索“芡實+龍蝦”種養模式。“芡實的市場價值比較高,龍蝦市場價值也高,如果這兩種可以實現共生的話,能大幅度提升土地價值。”黃少彪對這種新模式充滿期待。水口村還計劃成立強村公司,打破村域界限,帶動周邊村一起發展,形成產業集群效應。
水口村還將產業與文旅相結合,打造了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村里的特色民宿、藍龍主題餐廳、法治長廊和登山步道等文旅資源一應俱全,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體驗。

作為赤鳳鎮林下經濟發展的試點村,浮石村有著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較高的森林覆蓋率能為菌菇生長提供林蔭遮光、土壤濕潤的天然環境。2023年,在村黨支部引領下,浮石村成立赤鳳浮石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采用“村集體+合作社+村民”經營模式,率先開展3萬條茶樹菇菌包試點種植。憑借優良品質,上市后供不應求,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第一股“活水”。
基地種植香菇圖。(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慧 攝)
試點成功后,浮石村乘勢而上。一方面,結合菌菇特性發展差異化品種,擴大靈芝、赤松茸等種植規模;另一方面,探索“水稻—食用菌輪作”栽培模式,將廢棄菌包堆肥還田,既實現廢棄物循環利用,又改良土壤,首批輪作水稻畝產約1200斤,形成“快周轉保收益、高附加值促升級”的產業矩陣。
“村集體經濟從2023年7萬多元到2024年翻了一番,達到15萬多元。”浮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田志宏介紹說。

文字|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慧 翁燁凰
編輯|蔡楊
審核|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