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州,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一片浸潤著革命熱血、承載著光榮傳統的紅色沃土。20世紀30年代,在中華民族風雨如晦的艱難歲月里,潮州涌現出一批投身革命文藝事業的青年才俊。他們積極參與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創建與活動,為推動革命文藝發展、傳播進步思想作出重要貢獻。
7月31日,由中共潮州市委宣傳部主辦、潮州日報社承辦的潮州文化大講堂“探索活化歷史建筑 展現新時代新風采”系列活動第二期,以“韓江星火耀華夏”為主題在陳偉南文化館舉行。本次活動聚焦左翼文化運動的六位潮州英杰——洪靈菲、戴平萬、柯柏年、馮鏗、陳波兒、梅益,邀請韓山師范學院原副校長、云南大學文學院碩士生導師黃景忠,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陳立佳,市關工委講師團革命傳統教育講師、“五老”宣講員陶永慶,從六位英杰的具體事跡、革命文化精神出發,探尋他們對當前黨史研究和當代青年教育的重要意義。
此次活動是潮州作為重要紅色文化傳承地自覺擔當歷史責任、深入實施紅色基因傳承工程的生動實踐。讓我們從革命先輩的光輝足跡中汲取智慧力量,擦亮“紅色潮州”的文化標識,為奮進新征程凝聚不竭的精神動能。

潮州文化大講堂“探索活化歷史建筑 展現新時代新風采”系列活動第二期活動現場。
韓山師范學院原副校長、云南大學文學院碩士生導師黃景忠:
“左聯”潮州英杰是加強文化交流建設文化強市的紅色名片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左翼文化運動的六位潮州英杰為核心的文化群體崛起,是文化、政治和本土導師引領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文化層面來看,1860年汕頭開埠后,地方文化呈現出相對開放的特質,外來思想主要通過兩種途徑傳入。一種是教會學校,當時不少外國人在潮汕地區辦起教會學校,柯柏年、馮鏗等人就曾在汕頭的教會學校讀書。”黃景忠介紹,他們在那里學的是西方的課程和思想,這些思想在當時比封建主義思想要進步很多。“另一種是南洋華僑的影響,20世紀20年代,潮汕地區大約有200萬人到南洋謀生,他們接觸到先進文化后,把這些文化帶回老家,甚至有年輕人從新加坡帶回2000多冊《社會主義的史略》《共產主義的淺說》等進步書籍。有的華僑賺錢后還會在家鄉辦學,這讓當時潮汕地區的思想和文化氛圍越來越開放。”
在政治層面,黃景忠指出,大革命時期革命中心雖然在廣州,但潮汕地區包括潮州可以說是“當時革命的次中心”。他解釋,兩次東征主要由周恩來指揮,國民黨左派和共產黨人在東征軍中占主導地位,再加上南昌起義軍來到潮州,以及海陸豐的農民運動,很多年輕人受到革命影響,甚至直接參與其中,比如洪靈菲、戴平萬到海豐參加農民運動,柯柏年直接投身革命斗爭。
另外,本土馬克思主義導師的影響也很關鍵。黃景忠提到,潮州的李春濤、澄海的杜國庠、海豐的彭湃,這三個人在日本留學時受河上肇教授影響,信仰了馬克思主義,回國后積極傳播這種思想,六位潮州英杰等群體都受到他們的影響。比如,李春濤擔任金山中學校長時,影響了洪靈菲、戴平萬等人;杜國庠在金山中學當校長時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受其資助在金山中學讀書的梅益此后也走上革命道路;陳波兒曾邀請彭湃到她家講解農民運動。
談到潮州傳統文化與革命道路的關聯,黃景忠認為,儒家文化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格理想,培養了人們的社會責任感,但更直接推動他們走上革命道路的,還是當時開放的文化環境以及傳入的西方先進思想。
黃景忠在談及左翼文化運動中的貢獻時表示,他們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作為左翼先進文化組織的創建者和領導者,1929年中共中央成立文化工作委員會后,陸續成立左聯、社聯、劇聯等組織,潮州人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洪靈菲、戴平萬是左聯的籌備委員會成員,左聯成立時,洪靈菲是七常委之一,戴平萬是左聯最后一任黨團書記;柯柏年是社聯發起人及黨團成員。另外,陳唯實是社聯的骨干成員,后來成長為國內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楊邨人任劇聯首任黨團書記,陳波兒是劇聯骨干。另一方面是創作上的引領者角色。文學上,洪靈菲被蔣光慈評價為新興文學的突出者,戴平萬被阿英稱為新興文學的花蕊之一,馮鏗被左聯稱為“中國新誕生的最出色的和最有希望的女作家之一”。洪靈菲、戴平萬還是新寫實主義創作方法的最早實踐者。在社科界,柯柏年翻譯的《國家與革命》最早傳播了國家學說,陳唯實的著作在馬克思主義通俗化方面貢獻突出。
“左翼文化運動的六位潮州英杰的事業,蘊含豐富文化內涵和崇高革命精神,是重要的歷史人文和紅色文化資源,是潮州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提升文化形象、建設文化強市的重要載體和精美名片,他們的理想主義和犧牲精神在新時代仍將激勵青少年奮進。”黃景忠說。

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陳立佳:
為理想甘愿奉獻的精神值得傳承
圍繞左翼文化運動的六位潮州英杰與家鄉的歷史交集、史料挖掘、宣傳舉措及精神傳承等,陳立佳展開分享,重點談及他們與潮州的深厚聯系及當代價值。陳立佳說:“他們生在潮州,長在潮州,養在潮州,與潮州這片土地有很深的交集。”
洪靈菲與戴平萬都曾在潮州城南小學就讀,國文老師正是戴平萬的父親戴貞樹,后來兩人一同考入金山中學,在校長李春濤的引導下開始接觸進步思想。洪靈菲的入黨介紹人是潮州人許甦魂,1927年秋,他與戴平萬從上海趕回汕頭投奔南昌起義軍,起義軍轉移后,兩人在洪靈菲的故鄉江東鎮紅砂村住了約一個月。戴平萬還曾在1926年11月回鄉籌集出國資金時,應潮州城一位老板之邀上街演講,熱情宣傳馬克思主義和國內外革命形勢。
梅益的成長軌跡也深深扎根于潮州,他與洪靈菲一樣就讀于城南小學和金山中學,還曾在城南小學擔任五、六年級國文教員一年半的時間。柯柏年同樣就讀于城南小學,1925年隨周恩來率領的東征軍來到潮州,擔任總政治部社會科副科長,同時在黃埔軍校潮州分校任政治教官。1927年,馮鏗在彩塘小學教書時,還負責農會夜校教學,教不識字的農民和婦女認字,而介紹她入黨的正是柯柏年,這讓她真正走上了職業革命家的道路。
這些與家鄉深深的聯結,為今天的史料挖掘與宣傳奠定了基礎。陳立佳表示:“宣教,學習宣傳教育,是我們黨史研究室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借助省委宣傳部的革命遺址保護修繕資金,市委黨史研究室幫助洪靈菲、戴平萬、柯柏年等英杰的舊址申請資金,進行全方位、立體性的挖掘整理和展陳布展。同時聯合我市主流媒體開辟“紅色講堂”欄目,推出六杰系列報道,還通過《南方日報》《羊城晚報》《潮州日報》及黨校《學習研究》等刊物,全方位介紹左翼文化運動的六位潮州英杰事跡。黨史研究室的班子成員以省百姓宣講團、省青年講師團、市委宣講團成員等身份,走進機關、學校、村居等地開展宣講。
在陳立佳看來,左翼文化運動的六位潮州英杰的精神對當代青年有著重要啟示。他們身上那種“過渡者”的清醒意識,那種為理想甘愿奉獻的精神,值得傳承。洪靈菲在《流亡》中曾寫道“這光是如此的美麗,我愿意為這美麗犧牲我的生命”,戴平萬在《出路》中也說“我是一顆忠實的沙礫,我為革命陶醉了”。這些話語背后,是堅定的理想主義和犧牲精神。這份精神能轉化為青年的社會責任感,讓他們找到更加廣闊的人生意義。

市關工委講師團革命傳統教育講師、“五老”宣講員陶永慶:
將革命精神轉化為當代青年的責任擔當
20世紀30年代,中華民族內憂外患,潮州一批青年才俊投身革命文藝,在白色恐怖中以筆為槍,參與左聯活動,貢獻卓著,左翼文化運動的六位潮州英杰便是代表。活動中,陶永慶逐一介紹了六位英杰的基本情況。
“洪靈菲是潮安江東紅砂村人,1918年考入金山中學接觸進步思想,后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作為發起人參與左聯創建,當選首屆常委,著有《流亡三部曲》等作品,1934年在南京雨花臺英勇就義,年僅32歲。”陶永慶介紹,戴平萬與洪靈菲有著相似的求學經歷,同樣參與左聯創建,曾赴東北助力抗日武裝發展,上海淪陷后任左聯最后一任“左聯”黨團書記,1945年在蘇中區黨校所在地興化去世。
談及馮鏗,陶永慶介紹道,這位潮安楓溪云步村人1929年赴上海加入共產黨,是左聯骨干,以蘇區為素材創作小說,1931年被捕犧牲,年僅24歲。陳波兒來自潮安庵埠,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主演《桃李劫》等愛國抗戰電影,后赴延安參加文藝座談會,是中國人民電影開拓者和新中國電影教育奠基者,1951年在上海逝世。
另一位英雄人物柯柏年,原名李春蕃,受堂兄李春濤影響向往革命,1923年起翻譯馬列原著,加入左翼社會科學家聯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駐外大使,是著名的馬列翻譯家和國際問題專家。梅益原名陳少卿,1935年加入左聯,翻譯《西行漫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著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擔任中央廣播事業局局長,成為中國廣播電視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抗美援朝時期,梅益將他的稿酬捐出購買了一架戰斗機送給志愿軍。
左翼文化運動的六位潮州英杰對潮州當代的文化建設有什么啟示?“他們的人生經歷充分體現了豐富的文化涵養和革命斗爭精神,他們富有思想和抱負的,是早期的拓荒者和追夢人。”陶永慶認為,這些英杰懷抱赤子之心投身民族革命,以筆為刀直擊敵人要害,用青春譜寫了壯麗的愛國之歌,他們的精神值得永遠銘記。
“他們的文化涵養和革命精神,是我們在新時代開展偉大復興事業建設中,不斷砥礪前行的巨大動力和能量。”陶永慶表示,對青少年而言,這些英杰懷赤子之心投身革命的經歷,能激勵新時代青少年好好學習,在改革開放的廣闊天地中大有作為,像他們一樣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做好共產主義的接班人。

文字整理|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翁燁凰 丁玫
圖片|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春生
視頻|蔡泳
編輯|蔡楊
審核|詹樹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