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立秋從8月7日開始。
立秋,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志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指暑去涼來,從字面上看,“秋”由禾和火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由于盛夏余熱未消,秋陽肆虐,特別是在立秋前后,廣東地區仍處于炎熱之中。

資料圖片
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立秋節氣以后,秋后下一次雨就更涼快一點,因而有“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此時養生,當如文人調墨,濃淡皆需應和自然的筆意。
精神調養:
修習菊花般的疏淡心境
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按中醫“五行”理論,秋內應于肺,肺在志為悲(憂),悲憂易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憂之情緒。
文人總怨“秋風秋雨愁煞人”,卻不知這正是養生大忌。可學陶淵明東籬采菊,以疏朗對抗肅殺:晨起臨帖時飽蘸濃墨,字句間自有開闊氣象;黃昏可習八段錦“左右開弓似射雕”一式,以形導氣,消散郁結。倘若秋愁忽至,不妨效法古人“登高嘯詠”,讓山風將塊壘吹作天邊散淡的云。
起居調養:
效仿鴻雁的遷徙智慧
立秋之季應開始“早臥早起,與雞具興”。此時晨風已攜清肅之氣,不妨較夏日早起三刻,披衣漫步庭除,任露水打濕鞋尖。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以應秋氣之清爽,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減少房事,避免陽氣向外發泄)。
而夜幕低垂時,需較早提前閉戶熄燈——古人秋夜剪燭的雅趣,終究不敵子時斂藏的養生至理。若遇“秋老虎”逞威,莫與殘暑纏斗,學那荷葉搖而不折的功夫,午間小憩恰似給心神下一場及時雨。
立秋乃初秋之季,涼風時至,暑熱未盡,且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況。因而著衣不宜太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易受涼感冒。
飲食調攝:
在五味中尋找平衡的支點
俗話說“夏季無病三分虛”,夏季過后,秋季正是進行飲食調補的大好時機。立秋之后,晝夜溫差加大,飲食上應堅持祛暑清熱,酌情增加一些滋陰潤肺的食物。
宜酸少辛 蘇軾曾寫“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道盡秋日食單的豐饒。酸味果蔬如葡萄、山楂當為席上主角,暗合“肺主秋,宜酸以收之”的古訓;粳米粥里撒一把芡實,便是《遵生八箋》里推崇的“秋燥潤腸方”。至于生姜辛辣之類,則需如對待過時賬本般封存,古人“秋不食姜”的告誡,藏著對肺金之氣的溫柔庇護。
養陰潤燥 立秋后,小孩子容易感染感冒發燒等癥狀,年輕人最易出現咽喉炎,不少中老年人會感覺到關節疼痛等等,這些都是“秋燥”的原因。根據時令特點,此時要注重“秋冬養陰”,即多吃些養陰潤燥的食物,避免燥熱傷陰,以防肺熱太過。秋季干燥,五行屬金,對應人體的肺臟。氣燥傷肺,從而容易引發肺炎、氣管炎、口干咽燥、干咳、皮膚干燥過敏等疾病,因此,秋季養生的關鍵就是要防燥。所以立秋后要多吃一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如梨、鴨肉、芝麻、蜂蜜、枇杷、糯米、粳米、銀耳、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入秋可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
青茶潤秋 秋天常使人口干舌燥,宜喝烏龍、鐵觀音等青茶。潮州人常飲的鳳凰單叢茶也屬于烏龍茶。青茶性適中,介于紅、綠茶之間,不寒不熱,常飲能潤膚、益肺、生津、潤喉,有效清除體內余熱,恢復津液,對秋季保健大有好處。值得注意的是,立秋后仍有暑氣,暑氣夾濕,侵犯脾胃,導致泄痢,要注意防暑清熱。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立秋養生藥膳推薦:陳皮冬瓜二豆粥。
材料:冬瓜250克,陳皮5克,扁豆30克,黑豆30克。
做法:將冬瓜洗凈去皮切片,與洗凈的陳皮、扁豆、黑豆同入鍋中,加適量清水,用小火煮至兩種豆子都熟爛了,調入精鹽即成。
功效:健脾祛濕、消暑。
運動養肺:
在薄涼處織就防護羅網
立秋后,濕熱仍沒有完全消退,最好選擇一早、一晚進行鍛煉。根據自身的體質狀況,可選擇一些適合自己的鍛煉項目,如: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慢跑、呼吸操、快步走等。其中如太極拳等傳統健身運動對于增加肺活量,改善慢性呼吸病患者的肺功能,練習深沉而緩慢的呼吸具有很明顯的作用,是老年人、體質虛弱者、慢性病患者最佳的鍛煉方法。
諺云“立秋反比大暑熱,中午前后似烤火”,此時最忌驟脫衣衫。“春捂秋凍”之說,實為鍛煉衛陽之氣,而非真教人單衣試西風。尤其肩頸腰腹三處,當如守護未干的水墨畫般謹慎。夜間可效法《千金方》以花椒煮湯沐足,水溫以能映出眉間皺紋為度,正是“引火歸元”的妙法。
警惕“多事之秋”。在秋季常見呼吸道疾病和消化疾病:流感、乙腦、麻疹和水痘;中風、支氣管炎、哮喘、胃病復發等等。其主要原因是人體受冷空氣刺激,導致交感神經興奮,血壓升高,促進了血栓的形成,同時,是血液中的組氨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胃腸發生痙攣性收縮所致。應注意上述疾病的發生和發作,增強機體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狀態,及時發現和調治。
節令的更迭,原是大地的呼吸。當第一片梧桐葉飄落時,愿諸君皆成自己的養生居士——不必餌藥煉丹,只需在晨昏俯仰間,與萬物同修這一卷無字的《秋令養生帖》。畢竟,最好的藥方,永遠藏在“順應”二字的筆鋒里。
文字|潮州市中醫醫院 盧楨婉
編輯|李歡歡
審核|梁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