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31日,廣東21地市經濟“半年報”已悉數出爐。
總量方面,深圳、廣州、佛山、東莞、惠州位列全省前五。
增速方面,梅州、汕尾、肇慶三地領先,深圳、惠州、湛江、潮州并列第四。

透視這份“半年報”,可以看到上半年全省各地經濟運行的幾大特征——
一是經濟大市“發揮穩定”,繼續在總量上挑起大梁。深圳、廣州上半年總量均突破1.5萬億元,佛山、東莞總量均超6千億元。這4個地市對全省GDP增長合計貢獻率超六成。
二是粵東粵西粵北城市增速表現亮眼。10個增速高于或持平全省水平的地市中,有6個粵東粵西粵北城市。梅州以5.7%的增長保持全省增速第一的勢頭。
三是無論是總量還是增速,地市間的分化仍突出:總量排名第五的惠州與上一位的東莞相差超3000億元,“梯度”有待加強;增速“墊底”的汕頭增速為0.5%,與一季度持平。
四座“萬億城市”GDP占比超六成
上半年,廣東大部分地市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加快。與一季度相比,11個地市GDP增速提高或持平。從多個維度來看,上半年廣東各地“拼經濟”舉措效果顯現,在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因素凸顯的當下逐漸站穩腳跟。
先看四座“萬億城市”。今年上半年,深圳以超1.8萬億元的地區生產總值(18322.26億元)居全省首位,5.1%的增速也高于全省水平。緊跟其后的廣州GDP超1.5萬億元,佛山、東莞均超過6千億元。
這四座城市上半年的GDP加起來超過4.5萬億元,占全省(68725.4億元)超六成。這些經濟大市的“穩”,為全省經濟大盤的“穩”提供了關鍵支撐。

再看各地外貿進出口的表現。今年以來,“關稅戰”對廣東各地的外貿進出口帶來顯著影響,是上半年經濟運行中無法忽視的關鍵因素。
在這樣的不利條件下,各地紛紛搶抓“窗口期”,企業也發力創新研發提升產品競爭力,迎難而上拓市場、搶訂單,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
其中,深圳上半年進出口同比增長9.5%。進出口、出口規模居內地城市首位,進口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機電產品、電腦及零部件、電池出口增速亮眼。廣州上半年進出口同比增長15.5%,創歷史同期新高,對歐盟、東盟、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均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
在這方面,上半年進出口增速全省第一的是肇慶,同比增長16.7%。

近年來,肇慶大力發展新型儲能產業。作為寧德時代在肇慶落戶的全資子公司,瑞慶時代的鋰離子電池集裝箱產品在今年6月正式下線,標志著廣東首個涵蓋從電芯生產到電箱、電柜和集裝箱系統集成全鏈條研發制造的新型儲能產業基地建成。在其帶動下,上半年肇慶市鋰離子蓄電池出口實現了68.7%的同比增長。
廣州規上工業增加值去年來首次轉正
年初的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提出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錨定這一目標,各地紛紛發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一些地市的相關經濟指標呈現積極變化。
今年上半年,廣州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0.7%。這一增速水平并不高,但仍有顯著積極意義:這是自去年上半年以來,廣州規上工業增加值首次轉正。這也意味著廣州正加快調整節奏,努力走出房地產、汽車產業深度調整期的“低谷”。
一方面,今年以來,廣州的汽車產業企穩勢頭得以鞏固,汽車零部件制造投資保持高位增長態勢,上半年同比增長48.4%。另一方面,廣州的新興產業集聚效應顯現:集成電路產業規模不斷擴張,實現工業增加值增長30.0%;低空經濟騰飛之勢不減,上半年航空航天及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7.1%、完成投資增長47.1%,民用無人機產量增長37.7%。
在這些積極因素的帶動下,上半年廣州GDP同比增長3.8%,比一季度(3.0%)高出0.8個百分點。

廣州市社科院財政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旭佳指出,上半年廣州工業經濟“含新量”持續攀升。一系列數據表明,當前廣州的工業生產結構調整持續穩步推進,正處于聚能蓄勢、動力切換、優勢再造的關鍵階段。
“不僅如此,上半年廣州消費市場在‘政策+新業態’綜合發力帶動下持續恢復回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9%,位列一線城市之首,反映了廣州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態勢,以及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的穩步改善。”陳旭佳表示,下半年,隨著十五運會召開,“體育+文旅+商業+科技”消費新場景將為市民帶來更多元化的消費體驗,進一步激發消費市場新活力。
從全省來看,上半年,惠州、湛江、梅州、河源等9個地市工業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湛江(10.2%)、惠州(11.2%)兩位數增長。與一季度相比,14個地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加快或持平。
值得關注的是,梅州延續了一季度以來(6.5%)的增長勢頭,上半年憑借5.7%的增速繼續位列全省第一。雖然整體增速有所回落,但其支柱產業的支撐依然有力。上半年,梅州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4%,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5.5%、21.7%。全市10個省級工業園區(含集聚區)工業增加值合計增長16.2%。
力爭實現“全年好”,各地“出招”
如何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接續,盡快走出“深度調整期”,這也是汕頭正面臨的問題。
上半年,汕頭地區生產總值(1500.81億元)在全省21地市中正好處于“中游”水平,0.5%的增速則與一季度相持平。盡管增速未有明顯改善,但透過多項指標,可以看出汕頭正重點發力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以玩具創意產業為例,近年來,汕頭推動這一產業往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方向轉型升級,上半年玩具創意產業投資增長10.1%。此外,上半年汕頭還進一步加大了在新能源、新材料和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的投資力度,比重比去年同期有所提升。
產業轉型的過程雖然漫長,但只有經歷這一輪蝶變,汕頭的經濟增長才能真正實現“換擋提速”。

此前召開的全省上半年經濟形勢分析會提出,進一步提振信心預期,全方位挖潛提質增效,持續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各地“拼經濟”奮力“出招”——
廣州在上半年經濟形勢分析會上提出,全力推動汽車、醫藥、批發、房地產等重點行業企穩回升,筑牢經濟穩增長底盤,同時開拓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海洋經濟發展新空間,培育打造更多增長極動力源。
潮州上半年全市簽約項目259個,計劃投資總額279.74億元,增長20.55%,創下同期歷史新高。接下來還將緊盯全年招引項目投資總額超400億元目標,聚焦陶瓷、食品、文旅、化工、新能源、海洋經濟等方向,推進產業招商、駐點招商、以商招商。
湛江建立市領導掛點聯系重點項目制度,重點推進巴斯夫(廣東)一體化項目、廉江核電項目一期工程等項目建設。接下來還將積極搶占低空經濟、人工智能、海洋生物醫藥等產業新賽道,爭取更多大項目好項目落地。
這份“半年報”呈現的是今年以來廣東各地發展的“精氣神”——有的城市乘勢而上,有的城市則在經歷產業深度調整后奮起直追。對各地市而言,如何應對新挑戰、解決新問題,力爭在“半年穩”基礎上實現“全年好”,無疑是當下更關鍵的命題。
來源| 南方+客戶端、南方日報
編輯|張澤慧
審核|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