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城市社區到偏遠鄉村,從長者食堂到貼心托管,從議事亭的民主協商到牌坊街的商戶共治……日前,我市立足群眾之本,出臺《潮州市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四提四化”行動方案》,創新打造“四心服務”品牌,書寫著從“管理本位”到“服務本位”的潮州實踐答卷。
當下,全市各地將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與打造“四心服務”品牌有機結合,將黨群服務中心打造成為集政務服務、文化體驗、鄰里互助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通過“舒心暢游、暖心康養、貼心物業、同心治理”四大服務維度,把服務做到群眾心坎上,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將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可觸可感的民生實事。
漫步在潮州古城的大街小巷,游客不僅能品嘗到地道的潮州小食,還能在轉角遇見志愿者提供即時服務;破舊的老宅變身文化打卡點,主街的擁擠人流被巧妙引流至幽深小巷,體驗不一樣的風景……這些變化背后,是當地以黨群服務中心為樞紐打造的“10分鐘服務圈”和“舒心暢游”文旅治理新模式。
開元社區黨群服務中心。
開元社區以西馬路、義安路、開元路三條街巷為軸,將美食與民俗文化深度融合。游客不僅能動手制作潮州粿條、鴨母捻等特色小食,還能在專業講解中了解食物背后的歷史典故。社區還通過“實踐+講解”模式,改變了游客“淺嘗輒止”的局面,讓文化記憶隨著味蕾留存。“這種體驗比單純拍照打卡更有意義。”廣州游客沈女士說。
開元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熱情接待前來辦理事項的老人。
面對主街擁擠、小巷冷清的問題,南門社區打出“活化+引流”組合拳。社區干部主動牽線老宅業主與投資者,將危舊老厝改造為茶館、手工作坊等文化空間;同時挖掘“十大名巷”歷史資源,打造5處網紅打卡點,并通過“鋪窗經濟”規范商戶經營。中秋節期間,“古城雅韻·小巷藝彩”等活動更讓游客在燈籠與古樂中感受原汁原味的潮州生活。
“游客找不到路?居民有急事要辦?可以到黨群服務中心!”湘橋區太平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翁鑾介紹,街道以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為指引,整合16處黨建微陣地,構建覆蓋4個社區的“10分鐘黨群服務圈”。節假日期間,志愿者提供旅游咨詢、應急救助等服務;平時則幫助居民辦理政務、解決生活難題。這種“服務矩陣”既讓游客安心,也讓居民舒心,實現文旅與民生的雙贏。
以養老服務為支點,輻射全齡民生需求,用一頓熱飯、一方天地、一系列貼心服務,編織出一張覆蓋“一老一小”的幸福網絡。在城鄉社區里,黨群服務中心正成為基層治理的溫暖坐標。
“葷素搭配合理,刷臉就能取餐,比家里還方便!”說起社區新開業的長者食堂,湘橋區西新街道的李阿婆豎起大拇指。今年5月,該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的長者食堂正式運營,明亮的餐廳里,適老化軟墊桌椅隨處可見,智能化取餐系統讓老人無需煩瑣操作就能快速用餐。專業營養師搭配的每日菜譜,60個餐位的合理布局,既保障了飲食健康,又滿足了社交需求。
在饒平縣柘林鎮柘北村,長者食堂也演繹著溫暖場景。每天中午,這里都聚集著數十位老人,享用熱乎乎飯菜。對于行動不便的老人,志愿者會準時送餐上門。“不僅管飽,還管暖。”老人們都說,這份關懷讓獨居老人不再孤單。
柘北村的溫暖不止于餐桌。走進村里的公共服務綜合體,村民在黨建積分超市用積分兌換日用品,老人孩子在農家書屋里同讀一書,托育中心傳出陣陣歡笑聲——這個由閑置校舍改造的3000平方米空間,整合了黨群服務、養老托幼、文化實踐等多重功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萬能小院”。
“我們要讓村民步行5分鐘就能感受到幸福。”村黨總支書記吳映銳介紹,綜合體既解決了老人用餐、活動難題,又為兒童提供了托管場所,還成了政策宣傳、技能培訓的陣地。這種“食養娛學”一體化模式,讓黨群服務中心從“辦事窗口”變身為“生活港灣”。
以黨群服務中心為樞紐,我市創新推行“貼心物業”治理模式,通過“黨建引領+物業聯動+居民參與”機制,推動物業融入社區治理。如今,物業從單純管理者轉變為“貼心管家”,更多社區實現從“問題頻發”到“和諧宜居”的轉變,更多貼心服務走進千家萬戶。
南苑社區工作人員為群眾辦理事項。
走進湘橋區橋東街道韓東社區新黨群服務中心,寬敞明亮的空間里功能分區清晰,老人之家的棋牌聲、青年之家的討論聲、婦女兒童活動室的歡笑聲交織成溫馨圖景。“辦事方便,活動也多,這里成了居民常來的‘第二個家’。”這是不少居民的心里話。
南苑社區治理下的住宅小區環境干凈整潔。
更關鍵的變革在服務背后。社區將13個小區物業納入“大黨委”,變身“治理合伙人”。通過黨組織共建,資源共享、責任共擔的聯動機制快速運轉,管道漏水、垃圾清運等民生難題迎刃而解。“硬件升級只是開始,我們要從‘被動接待’轉向‘主動鏈接’。”韓東社區黨支部書記黃妙玲說,接下來將探索“公益+運營”模式,讓服務可持續。
潮安區楓溪鎮南苑社區的“微陣地”同樣鮮活。南國明珠B區架空層的黨群物管服務站里,原本閑置的空間整合了社區書屋與黨員活動室等資源,“鄰居議事墻”粘貼了居民的建議。這里既是黨員服務點,也是三方議事平臺。
潮安區楓溪鎮南苑社區的“鄰居議事墻”。
南苑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黃麗雪介紹,社區通過建立“社區+物業”黨建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共商停車管理、綠化維護等議題。社區干部加入物業微信群,物業黨員入戶走訪,管道堵塞、電梯故障等問題響應速度大幅提升。
“大家覺得我們小區消防設施換新這事,用‘物業公攤+樓棟眾籌’資金籌集這個方案怎么樣?”清晨的潮安區庵埠鎮龍橋社區,金陽花園的“議事亭”里已聚起七八位居民,大家正拿著方案征求意見。
這樣的場景,如今是龍橋社區的日常。這個由涼亭改造的協商平臺,成了居民解決“心頭事”的主陣地。居民陳伯說,有了這個在“家門口的調解室”,現在有什么事大家都一起商量,錢怎么出、活怎么干都明明白白。
龍橋社區還成立社區調解委員會,聯動物業、業委會及居民代表,打造“涼亭茶敘”調解模式,社區黨員依托居民茶余飯后聚集涼亭的習慣,強化日常摸排矛盾糾紛苗頭、收集群眾生活訴求,引導雙方理性協商,推動問題就地解決。去年社區就成功調解了停車糾紛、噪音擾民等事件25宗,大多矛盾在茶香里化解。
在饒平縣黃岡鎮河南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灰色屋頂配白色墻體”的新顏格外顯眼。“你好,請幫我查查醫保繳費記錄。”便民窗口前,居民林阿姨遞過身份證。工作人員在智能終端上輕點幾下,信息便清晰顯示。“以前要跑好幾趟,現在在家門口就辦妥,真方便。”林阿姨笑著說。旁邊的黨群共建積分超市里,幾位居民正用積分兌換洗衣粉,貨架上的日用品,大家都可通過參與環境整治得來的積分兌換。
實踐表明,黨群服務中心正成為“同心治理”的舞臺。在這里,居民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矛盾在協商中化解,幸福在共建中生長,一幅基層治理的生動畫卷正徐徐展開。
從被動響應到主動服務,從單一功能到多元供給,潮州的實踐為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新思路。隨著“四心服務”品牌的持續深化,這種“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模式,正成為提升城市溫度的新注腳,轉化為市民群眾的幸福刻度。
作者|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丁玫
編輯|張澤慧
審核|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