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廣東開始進入汛期,隔三岔五就有強對流天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受到,空氣中的濕度明顯增加。空氣濕度一高,你是否感覺昏昏欲睡、頭暈腦脹、身體沉重、沒有食欲、大便黏膩、皮膚起疹、頭部和面部容易出油?如果有以上部分癥狀,那可得注意了,你很有可能是被“濕氣”所影響了。
中醫認為,濕性黏滯,就像橡皮糖一樣,黏在體內,很難處理,化解它的時間也很長。人若為濕氣所困,則大便濕黏,腹脹腹滿,身材浮腫,濕疹頻發,精神困頓,舌苔厚膩,出油黏膩,渾身不清爽。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所以在潮濕的春夏,盡早發現體內的濕氣,及時調理祛濕很重要。
祛濕妙招一:
預防內外濕邪入侵
首先,盡量避免涉水、淋雨等行為,同時保持居住環境干燥通風。相對大環境的濕,這些情況下濕氣傷人更加隱蔽。比如:運動過后穿著濕嗒嗒的衣服吹風;雨后沒有及時換下潮濕的衣服和鞋子;睡前洗澡沒有吹干頭發或者擦干身體;大汗淋漓時直接進入冷氣比較低的房間等等。這些生活細節都要避免。
避免過度攝入生冷、油膩的食物,例如各種凍飲料、啤酒、海鮮。環境除濕,我們還可以學習古人玩香祛濕。在祛外濕上,古人有一個優雅的方法——玩香,通過燒艾或蒼術,或將艾置于家中以“避邪”,這個邪就包含一些蛇蟲鼠蟻、一部分病邪,和一部分濕邪、瘴氣。
祛濕妙招二:
中藥食療祛濕藥膳
脾主運化水濕,脾胃功能出現異常,體內水濕運化就會受阻,自然就在體內形成了濕。日常可以多吃淮山、芡實、炒薏米、炒扁豆等進行健脾祛濕。這里推介幾道祛濕藥膳。
山藥芡實扁豆排骨湯
材料:淮山15克,芡實15克,炒薏米15克,炒扁豆15克,北芪12克,白術10克,豬排骨200克。
做法:先用水浸泡淮山,扁豆、薏米用鍋炒至微黃,豬排骨洗凈血污并斬件,芡實、北芪、白術用清水洗凈,將全部用料放進高壓鍋內,用中火煲20分鐘左右,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醒胃、祛濕抗疲勞。對于脾虛濕重、精神不振人群尤宜。
茯苓茅根瘦肉湯
材料:茯苓10克,白茅根10克,紅棗3個,豬瘦肉100克,生姜3片,調味料適量。
做法:將上述食材分別洗凈,與生姜一起放進燉盅內,加入適量清水,蓋上蓋子隔水燉,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煲半小時,根據個人口味調入適量食鹽便可。
功效:清熱降火,利濕健脾,除困。茯苓健脾寧心、利水滲濕;白茅根清熱利尿、涼血。此湯尤其適合脾胃濕熱所致的胃口不佳、身體倦怠、小便黃、舌苔黃膩及易長痤瘡等人群。
黨參黃芪薏米粥
材料:黃芪15克,黨參15克,炒薏米50克,炒扁豆15克,紅棗2個,大米100克。
做法:先將薏米、扁豆炒至微黃,紅棗去核,用清水洗凈黃芪、黨參、白扁豆用湯料袋包好,連同炒薏米、紅棗肉、大米一并放入砂鍋內,加清水煮沸,后用文火煮成粥。
功效:補中益氣,健脾祛濕。對于潮濕天氣出現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者尤為適宜。
薏米赤小豆湯
材料:薏米30-50克、赤小豆30-50克。
做法:薏米、赤小豆用清水洗凈,放進湯煲內,煲至綿軟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利濕,尤適宜濕久漸欲化熱者飲用。
和中化濕湯
材料:木棉花(干品)30克,雞蛋花30克,薏米30克,槐花30克,炒扁豆30克,陳皮或砂仁12克。
做法:木棉花、雞蛋花、槐花、薏米、炒扁豆、陳皮或砂仁洗凈一同放入砂煲中,加清水適量,用大火煲開,再轉小火煲半小時即可。
功效:適合脾虛濕熱者飲用。
陳皮老鴨煲冬瓜
材料:廣陳皮10克,鴨肉500克,冬瓜500克,薏米50克。
做法:鴨肉去內臟洗凈切小塊,冬瓜切塊,清水2升煮開后放入上述藥材,同煮1小時后加鹽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化濕,滋陰清熱,老少咸宜。
白術陳皮粥
做法:取炒白術10克、陳皮3克、大米100克一起熬粥服用。
功效:疏肝、健脾、和胃,適用于肝郁脾虛、食欲不振人群。
祛濕妙招三:
中醫特色療法祛濕
中醫有“中藥洗腳,濕邪可祛”的說法。如果你的身體一直是濕冷的狀態,不妨每天晚上睡覺前泡腳,讓溫水浸泡過自己雙腳的三陰交的地方,泡到微微出汗即可。濕隨汗出,達到祛濕效果。
艾灸祛濕可以選足三里、中脘穴、關元穴、氣海穴、肺俞穴、膏肓穴等幾個祛濕要穴。這幾個穴位功效也有所不同:
足三里、中脘可健運脾胃中焦,增加人體對水濕的消化吸收運轉能力;
關元、氣海可以固本增元,補益腎氣,增強人體排除水濕的能力;
肺俞、膏肓穴可補肺陽,強衛氣,增強人體對外界濕氣的抵抗能力。
如果有條件,您還可以使用拔火罐的方式祛濕。
火罐的適用范圍廣泛,常用于治療痹證,如腰背肩臂痛、關節痛、肌肉勞損、瘀血等,能達到祛風利濕散寒通絡的作用,也非常適合這個多雨潮濕的季節。但要注意,拔火罐要在溫暖的環境下進行,妊娠期女性以及高熱、昏迷、抽搐、水腫、腹水、腫瘤患者不宜拔罐。
最后要溫馨提醒大家,這段時間,不要因為天氣熱或者雨天就耽誤了運動,適當的運動如跑步、瑜伽、太極等,使身體微微出汗,可以振奮陽氣,幫助身體把侵襲在表層的濕氣排出去。
作者| 潮州市中心醫院中醫科 黃淡葉
編輯|李歡歡
審核|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