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PREFACE
在當代中國剪紙藝術的發展譜系中,趙澄襄是一個兼具實踐深度與方法自覺的代表性個案。其剪紙實踐歷經六十余年,七十年代后涵括了剪紙、國畫、文學等多個藝術領域,以“剪”為原點,逐步形成了融合民間美術元素、現代藝術語言和個體敘事視角的獨特創作體系,成為推動中國現代剪紙轉型的關鍵力量。
趙澄襄以三重突破性確立了獨特的坐標。以潮汕民間剪紙為基,在材質上,突破蠟光紙、土紅紙的傳統框架,創新運用自染彩箋與綜合媒介,賦予剪紙以物質層面的新生;在形式上,將裝飾性圖樣轉化為承載哲思的觀念空間,實現從“圖樣民藝”到“觀念媒介”的本質躍遷;在敘事上,以《安謐》《月光溶溶》等經典作品為范例,通過“減法性”語言將功能性敘事升華為個體生命詩篇。這些變革使剪紙從民俗工藝蛻變為具有敘事深度和哲學思辨特質的當代藝術載體。其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典藏、入選全國美展、核心專業刊物《美術》刊出專題、編入美術教材,印證了這一體系的學術價值。
趙澄襄的藝術創作更是一場顛覆性的媒介話語權重構運動。在她的實踐中,“紙”超越了物理載體的局限,演變為構建觀看、情緒與思想空間的媒介。她將剪紙與水墨、版畫、文學乃至裝置等藝術門類,構建跨媒介共生的藝術矩陣。剪紙在此掙脫平面裝飾的桎梏,成為能夠參與空間建構、情緒轉譯與哲學思辨的當代表述工具,使其成為當代藝術場域中兼具創造銳度與理論厚度的標志性實踐。
展覽以“無紙境”為題,既指向媒介意識的躍遷,也象征著美學思維的升維。“無”,并非否定紙張作為創作的物質基礎,而是意在超越其物理維度與媒介限定。“無紙境”亦如“時光之境”,以刀鋒敘述流年,以鏤空呼應記憶,以形式對話歲月。紙,于趙澄襄而言,是技藝載體,更是記憶容器、時間刻痕與思想留白。
本次展覽系統梳理趙澄襄跨越六十載的剪紙藝術探索。以逾八百件作品及文獻為經緯,全景展現其從潮汕民間沃土出發,將傳統剪紙淬煉為當代藝術語言的現象級實踐,既是對地域文脈的深度詮釋,亦是當代中國剪紙藝術發展的重要學術見證。展覽也揭示了趙澄襄的創作跨越“地域—當代”“技藝—觀念”“傳統—個體”的多重界線的特質,實證民間藝術在現代化進程中的語言重構潛力,為其他非遺活態傳承提供方法論參照,也為傳統藝術在當代語境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無紙境”既是對媒介本體的哲學追問,亦是一部以剪刀鐫刻的視覺思想史。當觀眾穿行于精妙的刀痕紙韻間,見證的不僅是一位藝術家六十年求索的軌跡,更是傳統媒介在當代語境中重獲主體性的文化宣言。趙澄襄以獨特的創造力證明,當民間技藝被賦予當代思維與學術自覺,便能在全球化浪潮中持續綻放超越時空的獨特魅力。
展覽名稱
無紙境——趙澄襄剪紙藝術特展
展覽時間
2025年7月12日—8月31日
展覽地點
潮州美術館1、2、3號廳(廣東省潮州市潮州大道中段)
指導單位
潮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主辦單位
潮州美術館(潮州畫院、潮州文學院)
藝術家簡介
ARTIST PROFILE
藝術家趙澄襄照片 / 曾建平攝
趙澄襄(澄子),1953年9月生于廣東省汕頭市,祖籍湖北襄陽。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學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女畫家協會原理事,中華文化促進會剪紙藝委會原副主任,《中華剪紙》編委,文促會剪紙分會顧問,汕頭畫院和汕頭中國畫院畫師。曾任汕頭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汕頭特區晚報美編部、副刊部主任;主任編輯。
長期從事現代剪紙創作、中國畫和散文寫作。剪紙創作跨越半個多世紀,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尋找自己的語言和形式,也進行材質改革。現代剪紙作品《安謐》《月光溶溶》《甜夢》《花地》四件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剪紙插圖入選第九屆全國美展,在各種剪紙展事中獲一等獎、金獎、金剪刀獎、伯樂獎、特別榮譽獎、中華剪紙創作成就獎等獎項。剪紙作品被廣東省教育廳編入小學鄉土美術教材。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吉林、蘇州、廈門、中山、佛山、汕頭、香港、澳門和馬來西亞等地舉辦中國畫或剪紙作品個展。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國藝術研究院、浙江美術館、湖北美術館、楊之光美術中心美術館、嶺南工藝美術館、云峰藝術館、朵云軒藝術館、述古堂美術館、汕頭畫院、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潮汕星河獎基金會、汕頭融媒集團等多家文化和美術機構及海內外收藏家收藏。《美術》《美術觀察》《國畫家》《美術報》《中國婦女》等幾十家刊物專題介紹。出版有畫集、散文集和剪紙集多部。
▂
剪刀初啟,紙屑紛飛。趙澄襄的藝術血脈,始于童年燈下對《小朋友》雜志剪紙作品的稚拙摹剪。本版塊追溯其六十載剪紙生涯根源:從汕頭老屋熏稿復刻,到知青歲月以刀鋒抵御貧瘠蒼白的日子。珍藏的剪報本、小剪刀與《喂蠶》啟蒙之作,見證技藝習得,更映照匱乏年代對美的渴求。其早期作品以月牙紋、鋸齒紋承載時代意象,在鄉土現實與民間美學碰撞中,孕育個人藝術語言初芽。此間刀痕,是鏤空之夢的起點,亦是少女以紙為舟穿越歲月的無聲自白。
通過報刊接觸剪紙,在無師承背景下,依托潮汕民間傳統技法進行自學;被鏤空之美吸引,通過剪報集冊與臨摹練技,奠定了其藝術中質樸的民間基因與純粹熱愛。
鄉土實踐與風格初現
知青時期,剪紙是精神慰藉。扎根鄉土生活,在傳統潮汕剪紙程式中融入寫實,作品兼具民間生活氣息與時代印記,剪紙風格雛形初現——延續裝飾性,亦含現實溫度。
▂
破繭新生,紙色斑斕。當傳統剪紙的線線必連技法、蠟光紙和土紅紙的材料,以及單色框架漸成桎梏,趙澄襄以“染紙行動”開啟解域化征程。受日本剪紙構成意識和西方藝術理念啟迪,她自染漸變箋色,創作“套色現代剪紙”,大量作品以黑色為底、復色交疊。在敘事上,通過“減法性”語言將功能性敘事升華為個體生命詩篇。這些變革使剪紙從民俗工藝蛻變為具有敘事深度和哲學思辨特質的當代藝術載體。中央美術學院喬曉光教授稱她“見證和參與了中國新剪紙的發展歷程”。
20世紀80年代前期主要創作單色剪紙,內容主要為漁家漁女、兒童生活、少數民族女孩、動物圖案、陶器紋樣等,與當時生活緊密相連,在報刊發表眾多作品。進入80年代中后期,逐漸進行材質革命與語言轉型,推動剪紙創作從民俗實用品向現代藝術載體轉變。
以拼貼套色技法重構剪紙視覺語法,實現其藝術獨立性:剪紙從裝飾躍升為承載哲思的觀念媒介。在風格成熟期突破了三重邊界:形式邊界,融合文學詩性與裝飾美學;功能邊界,從民俗工藝轉向美術館收藏、美術教材案例;文化邊界,將潮汕地域符號轉化為普世情感表達。
▂
萬象折射,無界之境。步入新世紀,趙澄襄的剪紙如棱鏡般裂變出多維光譜:將剪紙藝術與水墨、版畫、文學,乃至裝置的其他藝術形式相結合,技藝與時代精神并重,以多元形式拓展剪紙邊界,呈現其跨越邊界的實驗場域,回應當代藝術語境。
無紙境——趙澄襄剪紙藝術特展
展覽執行:陳穎婷 / 李嘉煌 / 王仰帆 / 李歡欣 / 黃金金 / 楊 煜 / 諸 淋
本次展覽將持續至2025年8月31日,免費向公眾開放。觀眾可通過潮州美術館公眾號進行預約或攜帶本人身份證進場。
來源|潮州市文學藝術網
編輯|李歡歡
審核|梁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