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州日報社七樓辦公室,在她家的書房里,洪樹琴(筆名小樹)的案頭總帶著股獨特氣息——書桌上擺著鳳凰單叢茶和潮州手拉壺,旁邊文稿中既有新聞通訊的利落段落,也有小說的細膩筆觸。
從教師到記者,從新聞通訊作者到網絡小說寫手,再到深耕潮州茶文化的作家,洪樹琴以三種身份的轉換,在媒體與文學的交界地帶,構筑起屬于自己的創作坐標系。
洪樹琴作品《烏山不夜侯》 (受訪者供圖)
新聞眼:三次獲獎背后的“好題”嗅覺
“我的工作不是在采訪一線,但我會用心去觀察。”洪樹琴的新聞之路始于2009年轉崗潮州日報社學生周刊編輯,十年教師生涯賦予她洞察人物的敏銳,而這份特質在三次廣東好新聞獎的創作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2015年也門撤僑事件中,洪樹琴以家屬視角切入,通過時刻關注弟弟在也門戰亂中的輾轉經歷,將國家行動拆解為一個個充滿人性溫度的細節。
“從接到國家撤僑計劃,我就一路全程跟我弟保持聯系,他的行程時刻牽動著我的心,仿佛把我也帶到了現場。晚上十點多我從高鐵站接弟弟回到家后,立馬趕回單位開始寫稿,弟弟一路上經歷的焦慮、等待、波折與感動,我必須用最快的速度凝固成文字?!边@篇通訊《從也門平安歸來》沒有宏大敘事,卻以私人的敘事視角,讓國際新聞與個體命運緊密相連。
2022年,為尋找《學生周刊》封面人物,洪樹琴在湘橋區城南小學的公眾號里發現了學潮州大鑼鼓的男孩章知然。
“6歲學鼓、11歲登上世界兒童日舞臺,他的故事里有潮州傳統文化的傳承密碼?!彼櫜稍L至表演現場,用《九歲少年愛上潮州大鑼鼓》聚焦非遺傳承的當代圖景。而2023年獲獎的作品《蛟龍壺》,則源于她對茶與器的專業積累,“5000米海底泥的材質特性、制壺大師章海元的工藝創新,這些都需要用新聞的視角和精確性去呈現。”洪樹琴說。
三篇通訊,三次獲獎,跨度八年,卻共同印證著她的創作信條:好題材不會主動敲門,必須像獵手般時刻準備。在報社“不是天天寫新聞”的工作節奏中,洪樹琴反而練就了“題材過濾”的本領——當別人聚焦于校園活動時,她看到的是也門撤僑中的國家力量;當眾人忽略非遺少年時,她捕捉到傳統文化的青春表達。這種在日常中發現非凡的能力,讓她的新聞作品兼具媒體屬性與文學質感。
文學心:千萬字網絡創作的修煉之路
“我是從新浪讀書開始寫小說的,最初只是想把心里的故事寫出來。”洪樹琴的鍵盤除了敲打新聞稿,更多時候在編織著虛構世界。
2012年起,洪樹琴開啟了長達三年的高強度創作,每天晚上8點到12點,她把自己關在書房,在四個小時內完成1萬字的寫作與修改,三年累計創作超千萬字。
“那段時間像在進行文字馬拉松,每天必須跑到終點?!边@種近乎殘酷的訓練,讓她從新聞寫作的“精確派”蛻變為小說創作的“敘事者”。
她以身邊師姐為原型創作的都市情感小說《上位》在網絡引發轟動,“小樹”的名字開始被大家所熟知。而真正讓她實現創作躍升的,是2021年出版的實體書《你的愛是星辰大?!贰_@部以在計劃生育年代被棄女童為原型的作品,用“現實題材+文學想象”的手法,寫出了時代褶皺里的個體命運?!澳鞘俏覂刃淖钕雽懙囊徊繒?,能被大家所看到,我感到非常開心。”
對洪樹琴來說,轉入茶文化寫作則是水到渠成。“學茶兩年,不僅學會了沖泡與制茶,更認識了一群90后的年輕茶人。”在葉漢鐘老師的茶課上,一位留學歸來創業的年輕茶人,成為她小說《烏山不夜侯》的男主角原型。為確保寫茶的專業度,她將書稿交給師傅審讀,最終呈現的制茶工序細節,被師傅評價為“可作制茶范本”。這種“躬身入局”的創作態度,讓她筆下的鳳凰單叢不僅是茶飲品,更成為承載潮州文化的精神符號。
“紀錄片記錄當下,而小說能穿透時空。在我看來,文學是很詩意的表達,比紀錄片和短視頻有更強的穿透力和更持久的時空延展性?!痹诙桃曨l沖擊閱讀的時代,洪樹琴始終堅持文學的深度表達。當《烏山不夜侯》在茶圈引發共鳴,當海內外師兄因書重識潮州,她也印證了文字的獨特力量——一位從杭州來潮創業的90后茶人,正用新式茶飲改寫著鳳凰單叢茶的消費邏輯,文學對現實的賦能正在發生。
潮州魂:在文化深水區打撈時代故事
“潮州有太多未被書寫的故事,需要有人潛到水底去打撈。”在報社工作的16年里,洪樹琴的創作始終錨定地域文化坐標,從大鑼鼓少年到制茶青年,從海底泥壺到鳳凰茶谷,她的選題總是貼著潮州的地面生長。
這種“泥土氣”在《烏山不夜侯》中達到頂峰。為寫好茶產業的時代變革,她跟隨茶農上山采茶,記錄搖青工序的晝夜堅守;觀察年輕茶商直播賣茶,捕捉傳統工藝與現代營銷的碰撞。書中那個將六大茶類工藝融合、改良單叢茶沖泡法的情節,正是源于現實中茶人的創新實踐。“作家必須帶著泥巴創作,站在局外永遠寫不出生活的質感?!焙闃淝僬f。
她也敏銳察覺到潮州文化傳播的困境:“本土作家努力書寫地域文化,但如何讓小眾題材融入主流視野?”《烏山不夜侯》的嘗試給出了答案——將茶文化置于“新時代山鄉巨變”的背景下,用年輕人的創業故事串聯起傳統與現代的脈搏,這種“文化內核+時代敘事”的模式,讓地域題材獲得了更廣闊的闡釋空間。
如今,洪樹琴的創作計劃依然圍繞潮州展開:以潮州手拉壺為題材的新作正在醞釀。“壺與茶的關系,就像潮州人與故鄉的聯結,看似樸拙卻內藏乾坤。”洪樹琴說。
在報社與書房的兩點一線間,她用新聞的嚴謹記錄時代,以文學的想象重構傳統,正如她案頭的單叢茶,在沖泡中釋放出既有地域特質又具欣賞價值的香氣。
當被問及如何平衡新聞與文學時,洪樹琴笑著說:“新聞是捕捉水面的浪花,文學是探尋水下的暗流,而潮州這片文化深水區,永遠有值得書寫的潮汐。”在傳統媒體轉型與地域文化振興的雙重語境下,洪樹琴以獨特的創作實踐證明:真正的好故事,既能在報紙上占據版面,也能在書架上贏得位置,更能在讀者心中種下關于一座城的文化記憶。
文字|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慧
編輯|張澤慧
審核|詹樹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