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物資源豐富,古城核心區作為潮州文化的重要載體,至今仍完好保留著“外曲內方,四橫三縱”的街巷格局以及“三山一水一洲”的城市空間環境,更被稱為“活著的古城”。
2025年廣東省兩會上,推動“潮州古城”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被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這座千年古城正以“活態傳承的唐宋文化基因”“山水城一體的世界遺產價值”構建國際敘事框架。從筆架山潮州窯遺址入選“廣東省文物古跡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到“百家修百厝(祠)”工程中李厝祠、許駙馬府的修舊如舊,潮州正以“繡花功夫”平衡保護與發展,讓5萬多名原住民的煙火氣成為“申遺實踐”最生動的注腳。
6月26日,由中共潮州市委宣傳部主辦、潮州日報社承辦的潮州文化大學堂“探索活化歷史建筑 展現新時代新風采”系列活動第一期,以“古韻新生‘潮’永續”為主題在陳偉南文化館拉開帷幕。活動聚焦筆架山潮州窯“邊發掘邊活化”的創新實踐,邀請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曹勁、文物博物館員胡思源,以及潮州市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庫成員吳志敏、吳凡舸,從考古研究、建筑修繕、活態傳承、整體保護四個維度,解碼“潮州古城”在申遺進程中如何以“古今共生”的理念讓歷史建筑煥發當代活力。這場匯聚省市級專家的思想碰撞,既扎根于潮州古城“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保護哲學,又對標世界遺產“突出普遍價值”的評估標準,為古城保護提供了兼具智慧與實踐價值的“潮州方案”。
潮州文化大學堂“探索活化歷史建筑 展現新時代新風采”系列活動第一期活動現場。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曹勁:
實現文化遺產與民眾生活的深度融合
曹勁
通過“邊發掘邊活化”等創新模式,實現文化遺產與民眾生活的深度融合,推動古城活態傳承。
筆架山潮州窯是唐宋時期潮州外銷瓷的生產基地,在北宋時期規模龐大,產品遠銷海外,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見證,也是潮州參與海上貿易的直接證據。在筆架山潮州窯遺址活化利用方面,曹勁指出其核心在于“邊發掘、邊活化、邊建設、邊利用”的模式,當地考古團隊不僅重視學術研究,更注重讓公眾感受歷史魅力,在發掘現場接待研學群體,并聯合潮州市博物館針對不同年齡段設計主題活動,讓人們能親手觸摸遺址、模擬古代制瓷過程。“讓大家到現場最動人的是,可以親手觸摸考古遺址,這就是觸摸歷史。”曹勁認為,這種模式讓考古走出學術圈,成為連接公眾與歷史的橋梁,也為全省文物保護提供了優秀范例。
談及潮州古城的保護特點,曹勁認為其珍貴在于“活著的古城”特質。“許多古城里已經沒有了當地人最樸素、最本真的生活,變成了旅游景點。但潮州古城里還有5萬多原住民,有屬于潮州人自己的煙火氣。”對于潮州古城“活態傳承”面臨的挑戰,她指出需平衡兩大方面:一是讓本地人從遺產保護中獲益,推動社會經濟發展,讓生活在古城里的老百姓生活空間品質變得更好;二是協調旅游與居民生活,這個平衡在世界范圍內都很難做到,處理好不僅需要情懷,更多的是需要智慧。
在“潮州古城”申遺進程中,曹勁指出,構建具有深度與廣度的敘事框架是關鍵所在。首要任務是精準提煉并凸顯其突出普遍價值(OUV),清晰界定其作為世界遺產的核心意義與獨特地位,這是申遺工作的核心基石。與此同時,守護價值載體同樣至關重要,包括“三山一水抱古城”的山水格局、完整的街巷肌理、從宋至當代的建筑序列,以及潮州人獨特的生活方式。“有些生活習俗在外地或中原已消失,卻在這座濱海古城中保存了下來”。她舉例一位居住在潮州古城的朋友家中,在春節敬神時,院子里擠滿了來自北方的游客,他們滿懷好奇,只為駐足觀看這獨特的傳統儀式。這些鮮活的民俗場景,正是潮州古城魅力與吸引力的生動體現。
“在申遺過程中,要留住古城的煙火氣,通過提高原住民的生活品質,讓更多人愿意留下。同時,要講好潮州故事,擴大潮州文化的影響力。”曹勁說。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博物館員胡思源:
科學規劃實現遺址保護與開發利用
胡思源
胡思源見證筆架山潮州窯遺址從“藏在深閨”到逐漸被大眾熟知的過程,主張通過科學規劃實現遺址保護與開發利用的相輔相成。
作為筆架山潮州窯遺址考古工作的長期參與者,胡思源于2012年開始參與相關工作,此后深度參與2016年、2018年的系統調查,以及自2022年起的持續性發掘。他感慨道:“盡管筆架山潮州窯的考古工作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已正式啟動,但對于大眾來說,這處重要遺址始終鮮為人知,猶如‘藏在深閨無人識’。”近年來,隨著考古研究的持續推進、公眾認知的逐步深化,以及“筆架山潮州窯遺址活化利用項目”等一系列活化利用活動的開展,這一局面得以顯著改善。
在探討筆架山潮州窯對中外交流的價值時,胡思源指出,作為宋代廣東三大名窯之一,筆架山潮州窯出品的青白瓷、玉形瓶及佛塑像等,工藝精湛、器型復雜,展現出鮮明的文化融合特征。“筆架山潮州窯的制瓷工藝既深度融入本土特色,又適應當時國際市場需求,并依托面朝南海、東海的獨特區位優勢,貿易網絡遠達日本、東南亞乃至中東地區。”胡思源表示,不管是從玉壺春瓶等器物中可見的外來文化元素,還是東南亞窯址中發現的仿制品,都有力證明了其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中發揮的重要紐帶作用。
“文物保護、考古發掘與公園開發利用并非相互對立,而是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關系。”談及筆架山潮州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胡思源表示,考古研究是貫穿始終的核心要素。在籌備階段,通過全面的勘探發掘,精準掌握文物埋藏狀況,為科學規劃提供堅實依據;建成后的遺址公園,則將為考古工作與文物保護創造更優條件,并成為提升公眾文物保護意識的重要平臺。
面對未來可能出現的保護挑戰,胡思源認為,應嚴格遵循“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的原則,例如科學劃分核心保護區與非核心展示區,探索實施參觀預約制度等。“筆架山潮州窯遺址作為我國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的重要節點,為‘海上絲綢之路’申遺提供了重要支撐。希望它能如同‘南海一號’沉船遺址,有力帶動地方文旅產業發展,為潮州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煥發更大活力。”

潮州市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庫成員吳志敏:
以文脈傳承為根平衡古城保護與發展
吳志敏
以有溫度的方式協調單體建筑修繕與整體空間格局延續,強調文脈傳承與民眾參與對古城保護的核心意義。
近年來潮州古城區憑借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特色鮮明的古城建筑與非遺資源,成為游客來潮的打卡勝地。在這片承載千年記憶的土地上,如何兼顧單體建筑修繕與整體空間格局保護?“以古城區太昌路某客棧改建項目為例,自方案報送自然資源、住建、民政等部門起,我們便迅速介入現場勘察,通過一個半月的專業指導,確保建筑立面風貌與周邊街區肌理渾然一體,實現歷史風貌保護與現代功能更新的有機融合。”吳志敏強調,文物保護需以法律法規為基石,構建專家學者與職能部門協同指導的工作機制。
針對私人產權建筑,吳志敏表示,單純依靠硬性規定難以奏效,唯有通過耐心溝通,引導業主理解古城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意義——“古城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更是需要代代傳承的文化瑰寶。”
談及潮州古城的活態傳承,吳志敏回憶起1979年開元寺重修時的故事。當時,海內外華僑出資助力重修工作,雖無現代招投標機制與明確責任主體,籌備會卻凝聚起全市專家、學子與工匠的力量,群眾參與氛圍濃厚。“沒進開元,成不了大將”的說法正是當時盛況的寫照,正是這些“古城保護的第一代人”,以赤子之心讓潮州文脈在當代煥發新的生命力。
在吳志敏看來,潮州古城申遺的“突出普遍價值”,不僅在于獨特的山水格局與民俗風情,更在于“潮州文化的海外傳播與反哺鄉里”的雙向互動。上世紀80年代,北閣佛燈等眾多名勝古跡的修繕,都離不開華僑的鼎力相助。潮人駕駛紅頭船遠渡重洋,以拼搏所得回饋故土的精神,構成了超越物質遺存的文化內核。
對于潮州古城申遺路徑的探索,吳志敏提出要以文化為紐帶,深化與海外潮人社團的情感聯結。“通過有溫度的文化交流,喚醒海內外華僑對家鄉的歸屬感與認同感。”他指出,海外潮州會館的建筑風格,以及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歷史遺存,都是申遺工作的重要支撐。唯有讓華僑重拾桑梓情懷,讓市民永葆對歷史的敬畏之心,方能夯實潮州古城申遺根基,讓千年文脈薪火相傳。

潮州市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庫成員吳凡舸:
以整體保護理念推動“潮州古城”申遺
吳凡舸
將筆架山潮州窯遺址與古城區統一納入“歷史城區”保護框架,通過全局觀的協同活化助力申遺工作,同時直面潛在的保護挑戰。
在吳凡舸看來,筆架山潮州窯遺址與古城區同屬“歷史城區”保護框架,潮州古城以“三山一水、一城八景”為核心,東起筆架山,西至葫蘆山,北達環城北路和北園路,南抵環城南路和鳳凰洲北端。他強調,“保護歷史遺存的真實性是一切工作的根基,無論是古城區的街巷建筑,還是宋窯的窯址文物,都是承載潮州文化價值的核心載體。”
筆架山潮州窯遺址與潮州古城二者的“活化利用”程度如何?吳凡舸認為,筆架山潮州窯與潮州古城呈現出高度的理念共振。二者均踐行“活態傳承”:宋窯倡導“古今共生,活態傳承”,通過考古與展示融合讓歷史“活起來”;潮州古城則是“活著的古城”,以“見人見物見生活”為原則延續城市功能。在修繕保護中,二者均采用精細化策略——宋窯采取“邊發掘、邊保護、邊建設、邊展示”的動態模式,最大限度保留歷史地層信息;潮州古城則以小規模、漸進式、微更新的方式,維持風貌肌理。在公眾傳播方面,雙方創新路徑互補:宋窯借助公眾考古、研學體驗吸引青少年,潮州古城則通過非遺集市、文創IP激發全民保護熱情,共同推動文化遺產的社會認知。
“二者最深層的聯結在于申遺協同。筆架山潮州窯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窯口,其活化利用案例可為古城申遺提供歷史價值與文化傳播力的雙重支撐,共同彰顯潮州文化的世界性意義。”吳凡舸總結道。
面對未來挑戰,吳凡舸認為要重點關注兩大領域:一是景觀廊道的完整性保護,從筆架山潮州窯至廣濟樓的景觀軸線是古城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需嚴控周邊建設,避免筆架山“天際線”遭到破壞;二是傳統風貌建筑的存續危機,這類建筑因缺乏專項法律保護,部分已出現破敗坍塌現象,直接威脅申遺所需的真實性與完整性。“傳統風貌建筑是構建古城歷史環境的關鍵拼圖,缺失它們,整體風貌將難以完整呈現。”吳凡舸強調,唯有攻克這些難題,才能為潮州文化遺產保護與申遺筑牢根基。
統籌|呂曉楊
文字整理|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瑩 翁燁凰
圖片|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春生
視頻|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蔡鍶桐
編輯|張澤慧
審核|詹樹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