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鑼鼓一聲越千年
□ 陸淼
有一種聲音,只要想起,便心潮澎湃;有一種場面,只要遇見,便熱血沸騰。這就是潮州大鑼鼓。
潮州歷史悠久,保留著眾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潮州大鑼鼓無疑是其中的瑰寶。潮人樂觀、勤勉、奮發,鑼鼓正是他們骨子里那份曠達精神的生動寫照。潮州大鑼鼓源自中原文化,唐代時隨中原移民南遷入潮汕,在宋代逐步成形。明清時期,潮州戲曲活動的鼎盛帶來鼓樂在舞臺和民間的廣泛流行。明末清初,戲班音樂和鑼鼓技藝相結合,奠定潮州大鑼鼓的基礎。后來,每逢喜慶節日,特別是潮州府一年一度正月“營老爺”的時候,各個鑼鼓班盛裝列隊游行,穿街過巷,這一曲綿延不斷的“東方交響樂”,在一代又一代的潮人實踐和創新下,成為了世界上現存最古老音樂之一,并在2006年成功入選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成為潮州人的驕傲。
潮州大鑼鼓演奏時既有千軍萬馬般的氣勢磅礴,又能如三月春光般的細膩高雅,可謂音色雄渾與柔美并存。文以載道,且歌且行。韓愈任潮州刺史時,在《潮州祭神文五首》中就曾寫過“吹擊管鼓,侑香潔之”“侑以音聲,以謝神貺”等記錄有關潮州音樂的文字。這唐人雄樂發展到今天,隨著近代一艘艘紅頭船“過番”闖蕩,也將大鑼鼓傳播至世界各地,成為海外潮人文化認同的重要符號。今年央視春晚,潮州大鑼鼓和英歌舞、潮繡等極具嶺南特色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同臺亮相,一時引起國人轟動,成為文化熱點。鑼鼓越千年,鏗鏘新時代,一通通鑼鼓正在綻放新的文化光彩。
莊園 攝
我從小就聽慣了鑼鼓聲。騎在父親的肩膀上,觀看了家鄉的大鑼鼓表演,是我最早的記憶之一。
小學時,旅泰僑胞回家鄉來到他們捐建的學校里,學校舉行歡迎儀式,村里的鑼鼓隊就在學校大門口敲響,我們學生列隊迎接,這是我第一次參與到鑼鼓隊的活動;二十多年前,家鄉第一條水泥公路通車慶典,大鑼鼓率先響起來……村里的大鑼鼓固定日子的表演是在每年的元宵。這一通鼓聲老人說是“鑼鼓響,無邪煞?!币馑际氰尮穆暷茯屔⒒逇?,迎來吉祥。我更愿意理解為這是全村人過年熱情的再一次迸發,是我們獨特的過年記憶。
元宵鑼鼓巡游,分為白天和晚上兩個時段。白天鑼鼓隊環村而行,每到有交叉路口的地方,要鳴放三門“大炮”,以祈求合境平安,吉祥如意。重頭戲是在晚上,走大路、穿小巷巡游,然后在村中廣場駐足表演。
月上山巔,隨著一聲“嗚、嗚嗚”的號頭聲響起,打鼓先生手握鼓槌,擊鼓三聲,隨即雙手在空中慢慢地又快速地劃了一道優美的半圓弧,再重槌擊鼓。剎那間,馬頭鑼、深波鑼、欽仔鑼、手鑼和蘇鑼、大鈸、小鈸及長笛、橫笛等樂器同時奏響。一面繡有“合境平安”的三角標旗走在最前面,然后是30多位婀娜多姿的少女組成的大標隊和花籃隊,大標繡有“國泰民安”“風調雨順”“萬紫千紅”“一帆風順”等吉祥語,接著便是30多人鑼鼓隊,再加上跟隨鑼鼓隊行走的人群,少說也有百多人。雖說不能與專業的潮樂隊相比,但在這千多人的山村之中已是頗具聲勢。
村中廣場的表演,大標隊與花籃隊圍成一個大半圓,鑼鼓隊就在半圓里的中間分成左右兩側,大鼓位于兩列隊伍的頂端。打鼓先生馬步一扎,架勢一起,仿佛千軍萬馬的主將,鼓點節奏鮮明爽朗,兼具主奏與指揮之責,憑鼓點變化調控全局。一板鑼鼓、二板鑼鼓、三板鑼鼓,一次次地在鄉村的上空回蕩。
鼓擊而“咚咚”,鑼敲而“鏘鏘”,時而激越時而輕柔,將“大珠小珠落玉盤”表演得淋漓盡致。當鑼聲暫歇,琴弦笛聲又輕快地奏起來,另一種舒適的旋律流淌而出。有一個詞叫“鑼鼓喧天”,就是這個樣子,是啊,這是一種萬馬奔騰,振奮人心場面,它將人們的喜慶情緒不斷推向高潮。鑼鼓表演間歇時,鞭炮齊鳴,煙花綻放,黑夜的天空催生出了絢麗多彩。觀眾的歡呼聲與煙花炸裂聲互相交織,將活動推向頂點。
我問過打鼓先生:“那樣奮力的擊鼓,累嗎?”
“當然累,但很快樂!”他爽朗地笑著。
旁邊一位敲鑼的姑娘說:“一個鑼幾斤重,要手持幾個小時,還要注意節奏,這也很累,但很歡喜?!?/span>
“請喝茶”“請吃糖”。小孩們端來了茶水和糖果,為鑼鼓隊員補充能量。我也曾參與端茶倒水禮儀,在這里得到了很好的傳承。
潮州電視臺曾播映家鄉的鑼鼓表演。
2005年大年初五,《讓你認識一支鄉村鑼鼓隊》在潮州電視臺播出。這是本村乃至周邊村鑼鼓隊第一次在市級電視臺上亮相。隊員們說的那一句“想不到我們能夠上電視……”那一種滿滿的自豪感溢于言表。春節前夕,電視臺得知我們村的鑼鼓隊頗具特色,又能長期堅持活動,便前來拍攝宣傳。那天,隊員們聽說電視臺要來拍攝,一大早來到村里的廣場,拉開架勢,敲響了鑼鼓,前來觀看的男女老小圍了里三層外三層。電視臺一到,看到這個熱烈的場面,甚至顧不上喝一口茶,就立即投入到拍攝之中。記者說,這樣最好,不是擺拍,來得自然、淳樸、真實——說到底是一種精神,一種農村人對于文化生活熱愛的精神。
那時,隊員們還沒有統一的服飾,樂器也略顯陳舊。這一次上電視臺之后,村民們對大鑼鼓的熱情進一步高漲,自發捐資更新了樂器,購買了統一的服飾。特別是更換了一個更大的鼓,那鏗鏘有力的鼓點更顯威風。更可喜的是培養了新的年輕的打鼓師傅,為鄉村文化傳承提供了保障。
多年前,這支鄉村鑼鼓隊將家鄉質樸的鑼鼓聲傳遍全市,伴隨著鑼鼓聲走出去的,還有著家鄉一波波的年輕人,他們用青春和汗水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改善了家庭的生活,也改變了家鄉面貌。我也離開了家鄉,因工作關系,近十二年來,未能在家鄉過元宵。去年,剛好元宵恰逢假期,于是,我又一次和家人一起在老家過元宵,觀看大鑼鼓表演。
家鄉鑼鼓隊更壯觀了,隊員更整齊,鼓聲更激越,鑼聲更清脆,廣場上的燈光更亮,煙花綻放得更高,關鍵是村民的熱情更高漲。有感于此,我寫下《一聲元宵十二年》:
山林層層合圍
煙花奮勇一躍
穿過山道,峽谷峰回
風起十二載
彈指云涌遍天
泉不停,風不定,浪不靜
一聲林嘯
從這里,義無反顧奔赴
又從山外,四面八方歸來
撞擊巖壁深處
綻放即回響!引力噴涌
迎接下一次,誰
彈指一揮
當“咚咚、咚咚鏘——”的鑼鼓聲響起,身為潮人的我,總能感受到那一份敢闖敢拼,一往無前的熱流。香港著名作曲家胡偉立為電影《黃飛鴻》創作的插曲《將軍令》,部分就來自潮州大鑼鼓,里面表現的潮人在海外的那種“男兒當自強”的精神,與浩然激昂的潮州鼓樂一脈相承……
中華大地高山巍峨,大河奔騰。幾千年來,鼓聲從沒停過,在各地孕育出許多極富有地方特色的鼓樂,如安塞腰鼓、黃河大鼓、天水旋鼓、潮州大鑼鼓,等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更喜歡潮州大鑼鼓。它從筆架山緩緩流下,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又伴隨韓水滾滾東流,縱穿牌坊,橫跨廣濟,聳立威威鎮海樓,敲響千年文化的傳承。它不僅是一種音樂形式,更是一種文化符號,那激昂的鼓樂凝聚著潮人的智慧與拼搏精神,激勵一代代潮人勇往直前,余音裊裊。
朋友,來潮州了,一定要看一場潮州大鑼鼓。

來源|潮州日報
編輯|張澤慧
審核|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