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茶,一座城
□ 余冰如
很多人說起潮州古城,總是兩眼發亮,給這座悠悠的古城鍍上鮮活的光彩,這種光彩,不僅來自歷史深處的文化底蘊,還有熱騰騰的牛肉粿條、鮮活可口的生腌、各式吸引人的美食,同時,離不開一杯茶煙裊裊的潮州工夫茶。
去過不少古城、古鎮,這些景區多數本土居民皆外遷,留一座空城重新被改造成休閑娛樂之地,整個景區被餐飲、民宿所據,本土的風土人情缺少原汁原味,多數被改頭換面,尋不到一點點本地人的日常生活風貌。唯有在潮州的古城,多數原住民在此地,將日常三餐、茶余飯后的味道在巷子間一點點地透出來。在潮州古城閑居,最喜歡穿梭于牌坊街周邊的小巷,一個小城的人情與煙火氣醞釀在一棟棟老房子里,我喜歡在這些小巷子里散步,遇見不同的人群,感受一座城的內里,而將這種生活的滋味帶出來的,是一杯小小的工夫茶。
工夫茶,一個古城生活的底氣,在一粥一飯、閑言碎語之間,在一杯熱騰騰的潮州工夫茶中裊裊升起,茶煙升起的地方,就是潮州人閑適生活的開始。
在牌坊街漫步,店鋪林立,屋檐下總少不了慢悠悠泡工夫茶的人。進去閑逛,店主熱情地招呼喝茶,喜歡喝茶的我,在一杯茶中,一瞬間將陌生人變成眉眼熟悉的熟人,于是,天南地北開始閑聊起來。這種接地氣的生活,是很多外地人進入潮汕人生活的途徑,仿佛一下子接觸到潮人的血脈深處,了解到待人接物的方式。
游客會興致勃勃地看著店家將炭爐里的炭火撥出噗噗的火焰,給砂銚加水,煮水的過程,聽他分享一泡鳳凰單叢茶的來龍去脈,然后在水開之際,開水熱罐、納茶出湯,小壺小杯讓游客生出好奇:“這樣小的茶具也能泡茶?”有別于普洱茶和綠茶、花茶的沖泡方式,烏龍茶的器具小而精致。在驚呼的時候又見店家拿起白玉令(蛋殼杯)在熱水中輕巧地滾動,溫壺滾杯,有利于茶葉提香,沖泡過程竟如此講究細節!店家提銚高沖,低灑茶湯,還不忘自豪地說:“這叫關公巡城、韓信點兵”連泡茶都能天衣無縫地運用上歷史典故!于是,游客鄭重其事地聞香、細品,鼻尖如春風帶著花香拂過,植物的香氣沁人心脾,茶湯入口,香韻在口腔,又于舌底生津,如余音繞梁,香韻繞舌,久久不散。會心一笑之后,領略了一杯好茶的工夫。若熟悉潮州工夫茶的游客,大概會想起翁輝東先生所著的《潮州茶經·工夫茶》中所講:“工夫茶之特別之處,不在于茶之本質,而在于茶具器皿之配備精良,以及閑情逸致之烹制……茶質、水、火、茶具,既一一講求,茍烹制拙劣,亦何能語以‘工夫’之道?是以工夫茶之收功,全在烹法?!?/span>
杯中乾坤大。一杯茶中,窺見潮州人善借歷史典故,提升了日常生活的文化意味。在牌坊街行走,所見古建筑精細而尤見耐心,譬如己略黃公祠,木雕匠人以一己之力,耗盡三十年之功,成全一座木雕巧奪天工的祠堂;穿針引線中不斷探索的潮繡……無不被一種做事講究,細致用心的工匠精神所打動,似乎一切又回到一杯茶之中,細微處見工夫,工夫茶,成了潮州地域文化的縮影。
最難得的是,從歷史縫隙中一步步走到今天的生活細節,一如工夫茶、潮繡、潮菜,韓山師范學院副校長有這樣精辟的論述:“文化產生于人在維持生存之后有更精致的生活追求,我們今天看到的潮繡、潮陶、潮劇、潮菜、工夫茶等等,就是這種精致的生活追求經過代代潮人的精心打磨而留下的文化遺產。在別的城市,文化遺產可能只是可供欣賞的失去生命力的文化標本,而在潮州,它是活的,或者活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之中,或者被激活在時尚和潮流之中?!?/span>
一杯小小的茶湯,是鮮活的,熱騰騰的,隨著時間的河流緩緩流動,有溫度的潮人生活,足見潮人的精神底質。
工夫茶雅俗與共。可居廟堂之高,用于國際外交,前年法國總統馬克龍來訪,在廣州松園招待貴賓,用的就是潮州的手拉壺和工夫茶沖泡方式來泡鳳凰單叢茶。可它更是日常的,是商務會談對飲;是訪親會友閑談的品飲;也可以是晨起賣菜的老伯于忙碌間隙沖泡工夫茶的茶飲??捎糜谇f重的祭祀,也可鄉野粗飲,盡管講究沖泡器具、沖泡樣式,但它繁簡靈活,器具可精細講究,也可簡單到一壺三杯即可。這種“適意以自恣”中有伸縮性、靈活性,伸縮自由。茶湯出湯來回往返,哪杯茶湯少、哪杯茶湯不均勻,就在哪處調整往返路線,“窮則變,變則通”目的就是沖泡一杯茶色均勻的茶湯。這影響著潮汕人的性格特點:靈活變通。大約如此,潮汕人在歷史的風浪面前,大膽變通,從陸地走向海洋,紅頭船駛向更廣闊的天地,探索出一條條生存之路。
我的父輩一直從事茶行業,不覺已有四十多年。有外地茶友來潮州學茶,他們對工夫茶一方面好奇,又覺得沒什么好學的,不就是用三杯來泡茶嗎?茶課上,我卻這樣分享,當我們將潮州工夫茶放在整個中國茶文化歷史去看的時候,會發現它的獨特性:這是一座在內部自我完成度極高的茶文化之都,從明末清初開始,工夫茶的沖泡方式在潮州扎根并揚名天下,最初的茶葉以武夷巖茶為主、壺以宜興紫砂孟臣壺為佳。喝茶這件雅事從外部供應發展到今天的內部自我供給,現在的潮州工夫茶以當地鳳凰單叢茶為主、壺以潮州的手拉壺為宜,砂銚、泥爐、茶船、茶杯,在潮州本地便能找到精益求精的器具。潮州,有自己的茶文化理論、有自己的鳳凰單叢茶、自制的工夫茶沖泡器具、講究的沖泡方式。在茶事的歷史發展中,在自給自足中它追求一種極致的沖泡過程,潮州,是融合茶文化、茶器、茶葉、沖泡技藝于一體的茶文化之都。這樣的城市,有別于其他以器具或茶葉出名的城市。這就是很多人踏上潮州這片土地尋找茶文化的原因。
于是,在古城久居,就會發現,這是一座被工夫茶文化塑造的城。茶,立其誠。因有對茶的誠意,不辜負茶的想法,可以說,一城茶事,半城忙。半個城的潮州人都在為追求一杯更好的茶湯服務:單是鳳凰山,家家戶戶與茶打交道;楓溪的陶瓷業很多從事茶器制作:蓋碗、杯子、砂銚、泥爐、手拉壺等等;還有各家茶店、茶藝館……
“寧可三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茶”。茶事、茶的精神,已經浸入潮州人的血脈里,從茶里和潮州人打交道,你會發現人也和茶一樣,可深交,有誠意。
茶香里的煙火氣就一點點地沁人心脾,打動來往的人。潮州城,一杯小小的工夫茶,一座有人情味的城。
來源|潮州日報
編輯|張澤慧
審核|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