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假期,潮州迎來一股溫暖的“歸潮”——那些久別故土或常年在外的游子們,循著粽香與鄉音踏上歸途。他們放慢行色匆匆的腳步,在古城街巷間拾掇散落的鄉愁,于磚瓦草木間觸摸故鄉的脈搏,重新發現被時光珍藏的潮州之美、之韻、之味,讓鄉愁在親歷與重逢中愈深沉。

端午“歸潮”涌潮州。

古城煥新顏
當千年街巷遇上光影詩行
“從前回家像趕場,這次終于能把家鄉‘讀’進心里?!?0多歲離家打拼的林旦站在廣濟橋頭,望著暮色中流光溢彩的古橋與牌坊街,韓江水將千年燈火揉碎成粼粼金波。他坦言,過去返鄉總被事務纏身,熟稔的街巷只成了掠過眼簾的模糊背景。而這個端午,他特意規劃了“古城深度游”:甲第巷的青磚映著明清月光,己略黃公祠的金漆木雕在射燈下流淌著時光密碼,筆架山宋窯遺址的瓷片堆里,依稀能聽見千年前窯火的噼啪聲。
林旦的“新發現”并非偶然。近年來,潮州以“保育活化”為筆,在古城畫卷上細細勾勒:牌坊街修舊如舊,“十相留聲”的歷史厚重與網紅打卡的煙火氣相映成趣;廣濟橋“光影秀”每晚準時上演,古橋化身璀璨星河;散落街巷的明清古宅經修繕后,變身為茶香裊裊的民宿、文創躍動的空間?!霸詾槌敝葜皇恰稀F在才懂這‘老’是活著的歷史。”林旦沿著“古城歷史文化游徑”漫步,指尖拂過韓文公祠的石碑,仿佛觸到了文脈的溫熱。

非遺續薪火
“潮二代”的文化尋根之旅
對生于深圳的“潮二代”陳鎮強而言,這個端午是一場遲到的文化叩門?!斑^去只知道爸媽說的工夫茶,電視里的大鑼鼓。”當他帶著妻兒走進開元寺,唐代佛塔的飛檐劃破晴空;踏入許駙馬府,宋代建筑的“舉折之妙”在斗拱間舒展;潮繡館內,繡娘銀針穿引,金線在綢緞上崛起立體金龍——他突然讀懂了“潮州厝,皇宮起”的底氣。
在牌坊街的茶館里,陳鎮強親歷了被譽為“中國茶道活化石”的潮州工夫茶二十一式??床杷噹焾虊厝缧性疲瓣P公巡城”“韓信點兵”的講究化作茶香里的儀式之美;非遺工坊中,木雕匠人一刀一鑿刻出花鳥靈動,手拉壺藝人指尖旋出陶土的溫潤。當女兒跟著潮劇傳承人學唱“薛仁貴回窯”,稚嫩的唱腔撞碎在古厝的雕梁上,陳強忽然眼眶發熱:“原來傳統文化從不在課本里,它就藏在潮州人的呼吸之間?!边@場穿越千年的文化對話,讓他真正觸摸到了這座古城的靈魂肌理。

舌尖系鄉愁
煙火百味暖融游子千般愁
“孩子剛落地,就吵著要吃潮州小食!”在中山做建材生意的黃健一家,直奔西馬路美食街。腐乳餅的咸香裹著芝麻粒在齒間迸發,牛肉粿條的鮮爽混著沙茶醬的濃郁,生腌蟹的滑嫩與鹵鵝的脂香在工夫茶的回甘里交融?!巴獾卦傧?,也少了這口‘巷弄里的煙火氣’?!逼拮优踔鴦偝鲥伒聂涨蛐Φ馈?/span>
在老字號大排檔,店主揭開蒸籠,新鮮出鍋的“雙烹粽”溢出咸甜交織的香氣。黃健帶著家人跟著店主學包粽,糯米裹著五花肉與咸蛋黃,在葉間凝成緊實的棱角。“你看這咸甜交融,多像潮州人包容又堅韌的性子?!迸R走前,他特意買了鳳凰梔粽和“潮州三寶”,“這些味道,是我們在外游子的鄉愁密碼,聞著就知道——家在這兒呢?!?/span>
當端午的龍舟鼓點漸遠,游子們帶著行囊里的茶香、繡片與粽香踏上歸程。對林旦而言,從前總想“逃離”的家鄉,如今成了魂牽夢繞的“歸巢”;對陳鎮強而言,祖輩的文化基因在親手觸摸中蘇醒;對黃健而言,舌尖的味道早已織成鄉愁的經緯。潮州古城的文旅蝶變,不僅是外地游客的打卡地,更成為游子們精神原鄉的坐標——在這里,他們見證故土新生,也在美韻味的共鳴中,完成了與故鄉最深的和解與重逢。

作者|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榮浩
編輯|蔡楊
審核|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