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伯阿姨,來食茶。”古城鳳凰茶館內,茶香裊裊,十幾位居民圍坐在一起喝茶聽曲,討論“五一”假期古城游客服務品質;雪居咖啡茶舍里,社工和志愿者帶領親子家庭一起體驗剪紙、制作漆扇,其樂融融;太平街道社工站內,醫護志愿者在專業社工協調下為老年居民開展健康檢測……這些溫馨場景,是湘橋區太平街道南門社區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專業社工+志愿服務”模式的縮影。憑借突出的治理成效,南門社區入選2024年度全國志愿服務“最美志愿服務村(社區)”候選名單。

秋暉志愿服務隊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活動。
“過去鄰里間互不往來,現在大家不僅可以在一起圍爐煮茶,聊家長里短,還可以敲定衛生管理、路燈亮化等民生實事。”南門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周吉介紹說,這一切,都源于大伙對社區的“熱乎勁”。這股“熱乎勁”正是南門社區探索創新基層治理模式成效的最直接反映。

太平社工站組織長者與青少年志愿者制作環保布袋。
近年來,南門社區積極打造“1+2+N”黨建品牌,堅持“黨建引領、活力南門”理念,注重發揮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和居民議事廳“兩個陣地”作用,聯結機關共建單位,發動黨員干部、專業社工、志愿隊伍等多方力量,開展認養牌坊街花圃、關愛特殊群體、文明勸導、環境整治等服務,從細從實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

南門社區開展小巷藝彩系列活動志愿服務。
為了讓治理更有溫度,南門社區堅持平臺聯享、隊伍聯建、服務聯動,引導專業社工、志愿者隊伍、社區“合伙人”、居民等多元力量融入基層治理,形成“專業社工+志愿服務”的社區治理新形態。通過搭建“志愿聯盟”制度,與8個聯盟共建單位簽約,以“聯建、聯商、聯辦、聯創”的工作格局推進社區工作;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點、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太平街道社工站等社區志愿服務站點,廣泛開展接地氣、暖民心、促和諧的志愿服務活動。
周吉介紹,南門社區采取多元舉措讓關愛觸達每一個角落——在民居客棧設立“家門口”的講堂,組織黨員干部、社區志愿者等開展百姓宣講活動,讓黨的聲音傳入尋常百姓家;針對獨居老人、困難職工等特殊群體,開展“一對一”結對幫扶,社工和志愿者定期上門提供量血壓、送藥、理發等服務,用日常關懷打破“陌生鄰里”的隔閡。

太平社工站聯合志愿者為困難群眾打掃衛生。
針對困境家庭,專業社工深入走訪,制定個性化服務方案,同時鏈接志愿者資源,形成“社工專業介入+志愿力量補充”的精準幫扶模式,助力居民提升生活品質,推動社區治理與民生服務深度融合。“我們與社區相互配合,做好轄區特殊群體的走訪工作,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與實際情況,及時更新服務臺賬。”太平街道社工站副站長丁爍槚這樣介紹自己的工作,“我們就像橋梁,一邊連接專業資源,一邊對接群眾需求,讓服務更具針對性。”
特殊人群陳叔的居住環境改造案例正是這種“雙向賦能”的直接體現。社工在入戶走訪中了解到,陳叔居住在用破舊門板圍起來的“隔間”里,環境惡劣。他們迅速行動,邀請專業裝修師傅實地勘察,與家屬溝通方案。“新芽志愿隊及熱心人士得知情況后,自發為陳叔加建隔間、添置睡床;轄區不少志愿者也主動幫助陳叔清潔衛生、修補墻體、粉刷墻面、安裝家具,改善其居住條件。”丁爍槚介紹說。
南門社區位于牌坊街南段,南門“十大名巷”等古民居建筑群坐落其中,轄區內商鋪、客棧林立。社區立足區域文旅資源豐富優勢,聚焦人才帶動效應,全面摸底登記“文旅達人”“工夫茶達人”“民間藝人”等鄉土人才情況,動員他們助力“百千萬工程”;并突出黨建引領作用,引導潮郡志愿者黨支部、秋暉黨員志愿者服務隊等入駐社區,協助做好古城旅游服務、文化講解、衛生整治、長者照料等工作,提升社區服務能力和治理水平。

潮郡文化志愿者聯合會開展迎新春贈春聯活動。
南門社區依托古城核心區位優勢,探索“一街多片”發展布局,主動為老宅業主搭橋牽線,引導投資創業者參與舊廠老厝活化改造,吸引游客分流入巷,轄區內鳳凰茶館、喃妙茶舍、雪居咖啡茶舍等成功“出圈”。這些改造項目,不僅使空間得到重生,更重塑了鄰里關系——社區將特色商鋪打造為“居民議事廳”,居民在喝茶聊天中共商民生實事、化解鄰里糾紛,使群眾的聲音被聽見、需求被回應,大家也逐漸從“各掃門前雪”轉變為主動參與社區建設。
南門社區以“專業社工穿針引線,志愿服務織錦添花”模式,走出一條黨建引領、專業賦能、志愿融入、社區合伙的治理新路徑。近30名社工和千名志愿者成為社區街頭巷尾溫暖的風景線,他們在矛盾調解中架起連心橋,在民生服務中織就幸福網,讓“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愿景照進現實。
文字|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育杭
圖片|市委社會工作部
編輯|蔡楊
審核|梁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