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繡五箋
□ 辛夷
一
鞭炮聲、歡呼聲、鑼鼓聲、二胡聲、笛聲,交織在一起。
塵埃飛揚,煙霧彌漫。道路仿佛被一種立體聲所抬升,一切恍惚如夢。人群比肩接踵,爭相把目光投向移動的隊伍。春日暖陽照見塵埃飛舞,也照出了地面上縹緲的影子。

“來了!”煙氣散去后,標旗如船只緩緩駛來。擎標的女子清一色的旗袍,個個戴著墨鏡,施脂抹粉,擁有好看的身段。她們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雅姿娘”,在活動中負責擎標。嫻靜、嬌美、酷颯,又帶著青春活力的女子標旗隊,自然而然便成為民俗活動中的靚麗風景線。
這是春節期間鄉村最為鬧熱的時刻,等待再久也是值得的。更何況,那些綢緞標旗晃動起來,自有一種歡喜和熱烈迎面而來,實在令人心悅。我在人群中看標旗經過,每面旗上所繡皆是四字吉語:合境平安、風調雨順、政通人和、五谷豐登……所不同者,是旗面上的圖案祥紋,或龍鳳,或祥云,或花鳥,或人物,在紅與金的色彩張揚中,獲取各自的形神。
奶奶在世時,曾跟我們說過,這些好看的標旗,都是潮繡,多用于祀神,老爺宮、佛堂等處的帳幔桌布,可隨處看到。奶奶所言不虛。我少時和頑伴常于神宮戲耍,便看到這些大紅大金、閃爍神秘氣息的飾物。其時,同伴手掀簾布,香煙裊娜中,露出一尊紅臉神像,嚇得我們落荒而逃。
二
奶奶是童養媳,大字不識一個,會女工,愛聽和看潮劇,她為人處世的知識大抵來自戲文。

她喜歡邊聽收音機,便做刺繡活,收音機的內容,無外乎陳四文講古或潮劇一類的內容。我猜想,收音機里流出的聲音既是勞作陪伴,亦是她飛針走線時靈感的牽引。二十年前,敝鄉幾乎家家有花規,戶戶有繡娘。會繡事者,當然多為女子,但也偶有男子,村中有個長我幾歲的哥兒便善此技,其心可謂玲瓏,靈巧與敏秀絲毫不亞于女子。當時,在村中常為人所樂道。我就不擅長此道。每每只在奶奶身旁小立片刻,聽潮劇,便東玩西耍,有時竟不覺在旁酣然睡去。
爺爺奶奶都愛潮劇,愛得深與切,幾乎不可一日無潮劇。要是遇上鄉里做大戲,他們早早便搬了小板凳到戲棚前搶占一個好位置,有時甚至不畏路遠,三五成群結隊前往鄰鎮看潮劇。我跟隨他們看過幾次潮劇,始終不解他們為何會像被磁石所吸一般,屁股落椅就是幾個小時不動。年少的我,不懂《蘇六娘》《四郎探母》《柴房會》等等,更喜歡四處走,喜歡棉花糖。有次例外,臺上演《包公鍘美》,黑臉老頭和一身黑色蟒袍倒是深深吸引了我。那黑袍上的圖案似龍非龍,做工考究,呼之欲出又有靜默之美。當時不懂,只是好奇,更不知那繡袍也是潮繡,但那服飾所代表的正義、清明,卻成為記憶里揮之不去的形象。
三

有次參加一個婚禮,場面隆重,現場人潮似云海漫卷,處處張紅掛彩,喜慶非凡。現場,新娘沒有穿西式婚紗,沒有白色曳地長裙,穿的是潮繡裙褂,嫁衣以龍鳳紋和牡丹紋為主,龍鳳如浮雕般凸顯,金銀線交織,錯彩鏤金,密而不塞,加之馬面又有海水紋,衣褂間飾串珠流蘇,一動便搖曳生姿,似乎那龍、那鳳、那海水,都在齊聲賀新人琴瑟和鳴。也就是那一次,我發現潮繡嫁衣可以美得如此令人陶醉。那天的舞臺背景張掛許多油紙燈籠,燈籠上寫著大大的“囍”字及男女雙方姓氏,婚禮的背景音樂是潮州箏樂,音樂聲起,她看著他,臉上春風駘蕩,眼里是各自燦爛的錦繡年華。他們相視而笑,手挽著手,衣襟帶香向前走著,仿佛所過之路皆花開泉涌 ,一派清風朗月。也就是在那樣的婚禮,我開始相信,從前車慢很慢,一生只夠愛一人。
四
某次路過太古匯,見一妙齡女子,腳踩紅色高跟鞋篤篤而來,我對紅色高跟鞋向來敏感,會忍不住多看。我喜歡看那不可抗拒的紅色火焰,熱情地在大地上綻放,也喜歡紅色天然攜帶的神秘,甚至自信和自信里散發而出的嫵媚。于是,忍不住多看了那女子幾眼,這才發現,她的高跟鞋不是純粹的紅色,鞋面竟有牡丹圖案,針線用色明亮,線條凝練生動,紋理疏密高低有致。當然,最搶眼的是那流光溢彩的金銀線,還有立體浮凸的圖案。這是潮繡嗎?我內心暗自嘀咕,而女子已乘扶梯不知走向何處,芳蹤杳渺。出于好奇,我在手機上搜索“潮繡 高跟鞋”關鍵詞,彈出的網頁確有其物,孤陋寡聞如我者,始知潮繡早已不只是古韻悠然的靜女,她也深諳時尚的脈門,搖身亦可一變都市俏佳人。
五
近期給兒子洗澡,講了武松打虎的故事,他意猶未盡,又提出要聽和老虎有關的故事。倉促之間,我竟不知從何講起,于是,便把兒時媽媽講給我聽的“姑嫂鳥”故事,講與他聽。顯然,這個故事沒有武松打虎精彩,其中的悲劇色彩,也不是他所能理解的。他聽完只是不解問了我兩個問題:為什么她們要晚上到山上去?為什么楊梅花晚上才開?我告訴他,姑嫂鳥是潮汕的民間故事,傳說楊梅花夜間才開,她們是繡娘,繡盡百花而獨缺楊梅花,所以不惜深夜上山。其實,姑嫂鳥故事是潮人冒險精神之縮影,也是繡匠求新求變,祈望藝術上更上層樓的外化。
千針萬線總關情。潮繡就是這樣,銀針游走,方寸里自有日月,經緯間自有乾坤,絲光閃爍,足以慰風塵,足以照古今。
來源|潮州日報
圖片|張澤慧 潮湃新聞
編輯|蔡楊
審核|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