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群眾從“有茶喝”到“喝好茶”
——《潮州市促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條例》今起施行

鳳凰山云霧繚繞,郁郁蔥蔥的茶園,層層疊翠,宛如大地的指紋。茶樹在陽光雨露的滋養下舒展新葉,訴說著這片土地的慷慨饋贈。這片孕育單叢茶的沃土,不僅承載著中國烏龍茶四大產區之一的美譽,更托起了“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的民生愿景。
作為中國工夫茶重要傳承地與工夫茶文化發祥地,近二十年來,潮州市茶產業蓬勃發展,單叢茶產量穩步上升,為當地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收益。為進一步開發茶產品,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茶產業健康前行,自2025年5月21日起,《潮州市促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施行,從產業扶持、生產加工、質量管控、品牌建設等多維度為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法治動能,開啟潮州茶產業的全新篇章。


產業之需 立法勢在必行
好山好水好工夫。潮安區鳳凰鎮、饒平縣浮濱鎮地處北回歸線。當地氣候類型屬亞熱帶海洋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由于山高云霧多,加上土壤酸堿適中,極為適宜茶樹生長,培育出馳名中外的單叢茶。
鳳凰山春和景明,茶農忙采新綠。
早在明嘉靖年間,單叢茶因品質優異成為朝廷貢品,明嘉靖二十六年《潮州府志》記載:饒平縣每年須貢“葉茶一百五十斤二兩,芽茶一百八十斤三兩”。清康熙二十五年《饒平縣志》載:“侍詔山,在縣(時饒平縣設三饒鎮)西南三十里,四時雜花競秀,亦名百花山,土人種茶其上,潮郡稱侍詔茶”。2010年,經原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準,“鳳凰單叢(樅)茶”成為潮州第一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20年,鳳凰單叢(樅)茶入選中歐地理標志協定保護名單。
以茶為媒、以茶興業、以茶富民。近年來,潮州抓住各項利好政策,全力推進茶產業提檔升級。據統計,2024年,全市茶葉實有面積28.09萬畝,同比增長1.5%;茶葉產量3.62萬噸,實現產值88.97億元。全市在推進單叢茶特色化、優質化、生態化、品牌化、產業化建設的基礎上,發揮“中國烏龍茶之鄉”“中國嶺頭單叢茶之鄉”“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等名牌效應,推動茶產業跨越式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生態、可持續的產業發展道路。
然而,在亮眼成績背后,潮州單叢茶產業也面臨著諸多發展瓶頸。盡管單叢茶知名度不斷提升,消費市場穩步拓展,且坐擁豐富的茶產業生態資源和茶樹種質資源,但因其勞動和土地密集型的產業特性,在土地和勞動力資源方面的壓力與日俱增。
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佘楚雄帶隊深入茶山開展專題調研。
“近年來,茶葉產區勞動力供給結構顯著變化,優質茶葉的生產成本優勢悄然衰減。加之茶葉生長對環境要求嚴苛,溫度、光照、降雨等細微變化,都可能給‘靠天吃飯’的茶產業帶來沖擊。”采訪中,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莊瑾瑜坦言,傳統的種植加工方式限制了單叢茶的穩定產出,專業技術人才缺乏、品牌建設意識薄弱、產業融合不足、文化研究與宣傳推廣力度欠缺等問題,也成為制約單叢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因素。
2024年1月30日,經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主任會議研究同意,條例正式列入市人大常委會2024年立法計劃。隨后,市人大常委會牽頭市農業農村局、市市場監管局、市人社局以及茶葉主產區鎮人大組成工作專班,負責條例的起草工作。

開門立法 讓法規載滿民意
為從“民意”中汲取立法智慧,讓立法獲得更大公約數,市人大常委會堅持“開門立法”理念,創新構建民意直通機制,充分發揮基層立法聯系點、人大代表、立法專家和行業協會的作用,構建覆蓋立法全鏈條的公眾參與體系。
一杯香茗,沁人心脾。為了把這張“茗”片擦得更亮,確保所立之法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市人大常委會多次組織調研組深入到潮安區鳳凰鎮、饒平縣浮濱鎮等地的茶葉產區開展調研,將條文設計成群眾能懂易明的問卷,與人大代表、茶企負責人、茶農、相關職能部門等面對面溝通交流,問計問需,尋求傳統名茶立法破題的“鑰匙”,為起草法規奠定堅實的基礎。
市人大常委會深入新豐鎮大窠里茶廠召開立法聽證會,聽取意見建議。
“茶產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人才,立法如何保障人才支撐?”“茶本質上是一種飲料,質量至關重要,立法如何保障茶葉的質量?”莊瑾瑜介紹,立法過程中,為進一步匯民智聚民意,市人大常委會分別在饒平縣新豐鎮、浮濱鎮和潮安區鳳凰鎮、登塘鎮組織召開立法聽證會,邀請茶葉協會、茶農、茶商作為聽證陳述人,圍繞以新質生產力引領茶產業發展、提高茶產業的管理服務水平、加強茶產業的品牌建設等方面進行現場聽證,并提出相關問題和建議。
聽群眾真實的話,立人民滿意的法。在條例(草案修改稿)一審后,2024年9月,市人大常委會在鳳凰鎮人大代表中心聯絡站舉辦“大眾說法”立法茶話會,向人大代表及群眾征求意見。
大家踴躍發聲,直言立法需求。市人大代表魏繼業建議,“要加大力度宣傳農業投入品的規范使用、監管茶葉質量品質、扶持單叢茶品牌建設,以及培養制茶工匠。”潮安區人大代表林程輝認為,“要加強茶葉質量的管控,特別是建立政府主導的農殘檢測機制,降低檢測成本,以更好地解決單叢茶產業的實際問題。”
從條例起草到“二審”,8個月的時間里,市人大常委會多次召開立法茶話會、茶行業專家論證會、市直相關職能部門座談會,多渠道聽取意見建議,最大限度匯集民意民智。“這是我市目前征求意見范圍最廣、時間最長、次數最多、收到反饋意見最多的一部法規,共收到意見建議300多條。”莊瑾瑜介紹。
2024年12月30日,條例由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審議通過;2025年3月25日,由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審查批準,自5月21日起施行。
“作為廣東省首部茶產業地方性法規,條例的正式施行將為我市茶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法治保障。”莊瑾瑜說,條例選在國際茶日當天落地實施,充分彰顯出我市對茶產業發展的重視,有利于凝聚社會各界力量,共同推動茶產業邁上新臺階。
條例施行后,市人大常委會將深入鳳凰鎮、登塘鎮、浮濱鎮、新豐鎮等地召開法規宣講會,向茶企、茶農詳細解讀條例規定與亮點,為法規的順利實施筑牢基礎。鳳凰鎮副鎮長黃海表示:“接下來,我們將做好基層法規宣傳和普法工作,提高茶農的綠色生產和品牌的保護意識,助推潮州茶產業做大做強。”

突出特色 立務實管用之法
條例的出臺,聚焦了熱點難點問題的解決,突出了地方特色。
“條例共分七章:包括總則、產業扶持、生產加工、質量管控、品牌建設、法律責任、附則,共四十條。”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立法科科長黃偉銳介紹,條例堅持立法決策與改革發展決策精準對接,把“新質生產力”作為立法關鍵詞,助力我市做大茶產業增量空間、重塑茶產業競爭力。
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莊朝惠帶隊到新塘鎮茶苗基地開展立法調研。
促進潮州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是此次立法主旨。黃偉銳介紹說,條例對茶葉種植、加工、質量、品牌作出系統性規定,同時明確產業扶持措施,從編制產業發展規劃、依法安排相關資金和項目、支持科技研發、推動成果轉化、提升茶葉附加值等方面進行制度設計,引導潮州茶產業有序健康發展。還厘清了農業農村、市場監督管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主管部門的職責,形成全產業鏈貫通、各部門協同的發展合力。
為加強品牌建設,條例明確建立茶葉品牌發展、推介、溯源、保護利用、監督檢查的運行機制。鼓勵茶葉生產經營主體依法使用“鳳凰單叢(樅)茶”“嶺頭單叢茶”“鳳凰單叢”“潮州單叢茶”等國家地理標志主管部門批準、注冊、登記的地理標志,支持做強做優知名子品牌和企業產品品牌。
在產業支持方面,條例明確市、縣(區)人民政府鼓勵培育茶葉龍頭企業,鼓勵和支持茶葉生產經營主體發展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支持茶葉生產經營主體建設茶葉全產業鏈,培育茶鮮葉采摘、除草、施肥、病蟲害防控等專業化服務組織。
聚焦于推動茶產業的創新與升級,條例指出,市、縣(區)人民政府支持和鼓勵茶葉生產經營主體采取以下措施促進產業融合:引導茶葉生產經營主體和食品印刷包裝企業合作改進商品茶的外觀設計和包裝裝潢,開發、推廣、使用綠色、環保的材料包裝茶葉產品;支持各類文化研究團體開展潮州工夫茶文化、潮州菜文化研究,促進潮州工夫茶文化和潮州飲食文化融合發展;支持潮州傳統工藝美術行業研究機構、工藝美術大師、企業等單位提高工藝水平,研發具有地方茶文化特色的爐具、手拉朱泥壺、陶瓷茶具等工夫茶茶器,帶動傳統工藝美術產業發展;推動茶產業文旅融合,鼓勵開發“茶旅+民宿”“茶旅+研學”“茶旅+康養”等茶文旅融合新業態,打造茶旅精品線路和特色小鎮。
如何進一步加強茶葉質量管控?條例明確,茶鮮葉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應當建立茶鮮葉生產記錄,鼓勵其他茶鮮葉生產者建立茶鮮葉生產記錄;商品茶生產企業應當建立商品茶質量安全進貨查驗記錄制度和出廠檢驗記錄制度。
為充分挖掘“潮州工夫茶”文化的精髓與內涵,條例要求,市、縣(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主管部門應當挖掘、整理潮州工夫茶文化的內涵和精髓,保護和傳承好茶藝、茶理、茶道等傳統文化,講好潮州工夫茶文化故事,促進潮州工夫茶文化傳播。
條例鼓勵挖掘茶葉的生產、生活、生態和文化等價值,促進茶產業發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農耕文化、民間技藝、鄉風民俗、美麗鄉村建設深度融合。鼓勵茶葉產區內的鎮、村依法申報建設茶文化體驗館,開展潮州工夫茶文化宣傳和產品展銷。
條例的實施,為農業部門強化茶產業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市農業農村局四級調研員李桂斌說,農業部門將從加強生態茶園建設、嚴格管控茶園投入品、推行生產全程記錄制度、加強茶樹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等四個方面推進工作,依據條例指導茶區通過推廣生態茶園建設提升基礎品質,推行肥藥減量增效措施,實現生態保護與質量提升雙贏。
市市場監管局標準化科副科長林澤士也表示,目前,市場監管局已構建了兩項國家標準、十項地方標準和二十項團體標準的潮州茶產業標準體系。從茶葉、茶器、茶飲全鏈條,規范了單叢茶產業生產工藝和產品質量要求。“下一步,市場監管局將結合條例的實施,繼續鼓勵和支持企事業單位積極參與茶產業標準的制訂修訂,促進我市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要讓人民群眾喝得起放心茶,讓本地人愛上潮州茶,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更是條例出臺的初衷。”莊瑾瑜表示,有法治護航,“潮州單叢茶”這張名片必將更加閃亮。潮州單叢茶將乘著法治的東風,跨越山海,讓茶葉的芬芳飄向世界,續寫更加精彩的發展篇章。
文字|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育杭 丁玫
圖片|市人大辦 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宏文
編輯|李歡歡
審核|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