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畫:立夏時節 新華社發 曹一 作
編者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二十四節氣不僅是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更藏著養生的密碼。當第一縷春風吹化殘雪,陽氣升發,正是養肝健脾的好時節;盛夏蟬鳴,心火旺盛,需以清淡飲食養心護神;秋風漸起,燥氣當令,滋陰潤燥成為養生關鍵;寒冬凜冽,萬物蟄伏,溫補驅寒方能積蓄能量。每個節氣的更迭,都對應著身體機能的微妙變化。今天,本報健康版與市中醫醫院一起聯手,首次推出《節氣與養生》欄目。欄目將跟隨大自然的腳步,用中醫的知識為廣大中老年讀者解讀當季養生要點,分享簡單實用的食療方、運動法,以及起居作息建議。順時而養,與節氣共舞。讓我們在四季流轉中,學會與自然對話,以科學養生之道,收獲健康與從容。本報將陸續推出相關文章,關注健康,關愛生活。敬請廣大讀者垂注。
燕子銜春去,薰風帶暑來。5月5日,迎來立夏節氣,大自然翻開了嶄新詩篇。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盛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節氣。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立夏標志著氣溫升高、雨水增多,萬物進入生長旺季。此時養生需順應“春夏養陽”的原則,注重調養心脾、清熱祛濕,為健康度過夏季打下基礎。那么,立夏養生應該怎么做呢,來看醫生的具體建議。
起居養生
1.晚睡早起,適當午休
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心神的寧靜。順應晝長夜短的特點,適當推遲入睡時間(不晚于23時),早起后活動以助陽氣生發。中午11時至13時(心經當令)小憩15-30分鐘,適當的午睡可補充睡眠的不足,也能有效預防冠心病、心梗等心臟疾病的發生。起到緩解疲勞,保護心臟的作用。
2.避免貪涼
忌久吹空調或直吹風扇,避免寒邪入侵導致“夏月傷寒”。夜間睡眠時注意腹部、關節保暖,防止受涼。
飲食調養
1.增酸減苦,清淡為主
適當吃酸味食物(如烏梅、山楂、檸檬)生津止渴、開胃消食;少食苦味(如苦瓜宜少量)以免心火過抑。
多吃時令蔬果:黃瓜、冬瓜、絲瓜(清熱利濕);櫻桃、桑葚(補血養心);綠豆、蓮子(清心解毒)。
2.健脾祛濕
濕熱天氣易傷脾胃,可食用薏米、赤小豆、山藥、芡實等煮粥或煲湯。
忌油膩、辛辣,避免加重內濕。
3.推薦食療方
雞蛋花陳皮飲:潮州地處嶺南,立夏時節盛開的雞蛋花正是當前適宜的藥膳佳品。雞蛋花作為藥用最早記載在《嶺南采藥錄》中,是嶺南常用的特色草藥之一,也是嶺南百姓家喻戶曉的夏季保健飲品——五花茶的主要成分。雞蛋花味甘,性涼,具有清熱、利濕、解暑的功效,單用新鮮雞蛋花煮糖水,或配合薏苡仁、扁豆、陳皮、白術、木棉花、茯苓等具有健脾祛濕功效的藥物或藥食兩用之品,可預防中暑。下面給大家推薦一款雞蛋花制作的立夏保健飲品:雞蛋花陳皮飲。需要雞蛋花3克,陳皮2克,生姜2片。上述用料一同放入砂鍋,加清水1000毫升,大火煮沸3分鐘,即可飲用。此茶飲具有清熱祛濕的功效,尤其適合濕熱痰多的人群飲用。由于雞蛋花性涼,平素大便稀溏、舌邊有齒痕的人不宜多吃。肺寒咳嗽、虛寒感冒、寒濕型大便溏瀉的人群不宜使用。
桂圓粥:桂圓30克、大棗15克、粳米150克,上述材料共入鍋中,加水適量,熬煮成粥,適當調入白糖即成,此粥具有養心安神的功效。
運動保健
1.適度運動
避免大汗,運動時以及運動后,要及時飲用溫水,補充體液。尤其不要在身體正熱絡流汗之時,貪涼飲冷。
選擇溫和運動:散步、八段錦、太極拳或瑜伽,以微汗為宜,過度出汗易耗氣傷陰。運動時間宜在清晨或傍晚,避開烈日。
2.養心靜神
中醫認為“夏氣與心氣相通”,情緒易躁,在日常起居生活中,要戒怒戒躁,保持神清氣和、活潑愉快,可多親近大自然,使人體的陽氣宣通開泄,但也不能情緒波動過大,切忌暴喜傷心,可通過繪畫、聽音樂、書法、釣魚、下棋、種花等方式保持心境平和。
防病提醒
1.預防暑濕感冒
避免驟冷驟熱,出汗后及時擦干,勿立即沖冷水澡。常備藿香正氣水(防暑濕)、薄荷油(提神醒腦)。
2.冬病夏治準備
立夏后陽氣旺盛,慢性支氣管炎、關節炎等患者可咨詢中醫,為三伏貼等療法做準備。
節氣習俗與養生結合
吃“立夏蛋”:民間有立夏吃煮雞蛋(或茶葉蛋)的習俗,寓意補益氣血,實際也符合夏季蛋白質需求增加的特點。
稱體重:古時立夏稱體重防“疰夏”(夏季消瘦),現代可借此關注健康體重管理。
關鍵原則:立夏養生重在“清心火、健脾胃、防濕邪”,順應自然規律,平衡陰陽,為盛夏健康奠定基礎。
市中醫醫院 盧楨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