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考古首部專著
——讀饒宗頤
《韓江流域史前遺址及其文化》
□ 余克光
青年的饒宗頤,除完成父親饒鍔公遺稿《潮州藝文志》的補訂工作,連續在廣州《嶺南學報》分兩期發表和刊行《天嘯樓集》,還著有《楚辭地理考》,《潮州叢著初編》,其中,《廣東潮州舊志考》,《韓山名稱辨異》,《海陽山辨》,《古海陽考》,《惡溪考》,《魏策吳起論三苗之居辨誤》發表于顧頡剛先生創辦的《禹貢半月刊》,成為其最早在國內發表的學術論文。1950年5月,在香港出版的《韓江流域史前遺址及其文化》一書,這是首部有關潮州地區新石器考古的記錄,亦是潮州考古的第一部專著。內含是次考古的“發見史略”,“遺址”,“石器”,“陶器及陶片”,“假定結論”及“后記”六部分,且附有出土物的黑白照片。所用材料,來自1941至1948年期間所收集韓江流域各地對于史前遺物的采集經過及其所得詳細遺物。岀版至今達75年,現已不易尋覓,單行本已成孤本。
韓江,古稱員水。流域途經廣東、福建、江西三省,上游由梅江和汀江匯合而成,流經豐順、潮州、經澄海、汕頭等地注入南海。韓江流域之古住民,文獻上所載即越系之僚族、俚族。據劉恂《嶺表錄異》記載,遠在五六世紀之時,中國新石器時代石斧之采集,廣東雷州半島為最早發見地。饒宗頤總纂《潮州志·地質志》述,潮安揭陽五經富大洋鄉,普寧鐵山,惠來蔡潭等錫鎢礦區,均集結于花崗巖之邊部,倘與之接觸,沈積巖為富……韓江流域史前遺址的分布,以興寧、普寧、揭陽三地為中心,岀土甚富,有石器、陶器、陶片等。1941年,已先后引起考古收藏者關注。饒教授從潮安蘇悅真、美國人卜瑞德、英國人衛戴良諸先生在登塘,揭陽五經富南塘山等地收集到碎陶、石鏃、小錛、石斧、陶片等出土物件,加以對照、比較再判斷,為該書做前期準備材料。
1945年9月3日,饒教授與無錫國專師生得知抗戰勝利消息,人民從此將擺脫戰爭之苦,心情舒爽無比歡喜,遂作詩《九月三日》:舉杯同祝中興日,甲午以來恨始平。一事令人堪莞爾,樓船兼作受降城。自己結束了三年來淪陷避兵竄跡西奔廣西蒙山,兩度入大瑤山艱苦日子,在1946年由桂林回到廣州,被聘為廣東文理學院教授,時年30歲。同年夏天,返回汕頭,任華南大學文史系主任。廣東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以“社教字第390號”文發函,聘其為編修潮州府志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總纂。這段時間,饒教授治書信史,經常往返于汕穗兩地,走遍潮屬揭陽縣黃岐山虎頭嶺,勘查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遺物,到興寧水口,普寧大壩后山、鐵山、大棚山苦腸腹、洪山,揭陽五經富,豐順湯坑,潮安登塘和饒平黃崗等地,研究田野實物。1948年4月5日,與礦學家林燾六、揭陽真理中學校長林越等同往黃岐山,于山坳距表土二公尺處,發見石鏃,又在戰壕附近,采集石斧、石錛及陶片甚多。香港方繼仁先生勷助了此行所有費用。在初稿完成后,同年11月3日,為充實資料,與劉侯武一起乘中航飛機赴臺灣,考察與潮州有關之文化項目,歷經臺北、臺中、高雄等地,訪臺灣大學人類學教授金關丈夫,觀看采錄意大利神父R.Maglioni和史學系教授國分直一于海豐、臺灣所得史前遺物。在臺灣大學史學研究室看出土文物,取印紋土器與潮屬所發現者作比較,發現競然完全一致,先生言:“臺灣印紋陶片,與潮州似不無關系。據日本國分直一教授語予,臺灣印紋文化不止一時期,自社寮島起,環繞東海岸之印紋陶,為較晚期之物,可能非臺灣本土文物,而系由浙閩粵傳播而來。”
書付印前,饒宗頤將書稿送時任廣東省文獻委員會主任葉恭綽先生和華西大學鄭德坤教授校閱。潮州修志館同人給予器物記錄、圖片繪制,葉恭綽為封面題簽。經多方多人檢閱,由此看岀饒教授對這部著作十分關注和重視。
書中遺物、石器采用分地點來寫入,很有創新意識,尤其對器物分析,不限于形態,寸尺錄入,注重以巖料、巖層,所處環境狀態,考證到陶片質料,土壤成分、花紋成因,都進行細致考研,如黃岐山虎頭嶺陶分種類描述,所處分別記述,得出黃岐山以方格紋為多,虎頭嶺則多為條紋;又與北方系陶器和安徽壽縣陶片作了比較,先列舉浙江杭縣、臺灣遺址及遺物作例子,得出海豐香港出土之印紋陶片,與韓江流域為同一典型,海豐、香港所見較精致,黃岐山一帶不習見,海豐則甚多,可推知兩地文化應有先后。饒教授將各縣發見遺物時間地址用表格列入,又分別繪制“韓江流域史前遺址分布圖”和“揭陽黃岐山及其附近村落圖”,書中器物陶片,注明存放地點和何人所收藏,讓后來研究者更好準確認識到該物件,體現了做學術嚴謹性。編著是書時候,正任《潮州志》總纂,他以方志學,史學觀點站位,重視考古的調查,尊重自然科學,鑒定石器陶器質地,樂古求真,眼光獨樹一幟。
饒教授在《論古史的重建》一文中指出:出土文物如果沒有文獻作為說明的根據,不從當時的人地關系入手取得某歷史事件的聯系就直接報道,這樣則只有考古學上的數據意義,即僅有“物”的意義,沒有“史”的實證。許多人輕視紙上記載,我認為二者要互相提攜,殊途而必同歸,百慮務須一致,才是可靠可信的史學方法。
從弱冠到耋耄之年,饒教授治學求精,學問追求根本,學術堂廡博大,一以貫之,與后來首倡“潮州學”一脈相承,從是書到《潮瓷說略》,《潮州岀土文物小識》,《浮濱文化的石璋、符號及其相關問題》等學術論文,留心鄉邦文獻,善于發現問題,注重調查研究,獲得豐碩成果。《韓江流域史前遺址及其文化》,成書于四十年代,學術相對封閉,考古領域沒形成氛圍,又戰火不斷,生活顛沛流離,環境艱辛,仍以頑強意志面對社會,熱愛中華文化。全書考古開啟了廣泛討論學術的前瞻性視野,在考古學的諸多方面做出了貢獻。是粵東考古中心典范之作,值得后學者品味借鑒。
來源|潮州日報
編輯|郭洵汐
審核|梁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