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
風
文
明
“居民議事廳”找出居民利益“最大公約數”,“積分超市”的小積分兌出鄉村文明新風尚,“云祭掃”服務平臺推動傳統孝道煥發新意……行走在潮州大地,文明之風吹拂鄉村沃野、滋潤心田,一首以“鄉風文明”為主題的新樂章正在鏗鏘奏響。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近年來,潮州把鄉風文明建設作為“百千萬工程”的有力抓手,以美麗鄉村建設、文明實踐養成、農村移風易俗、城鄉文明創建等工作為重要抓手,著力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和群眾幸福感,文明之花在城鄉各地美麗綻放。

石牌村將“三線”整治作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重要內容。
培育文明鄉風
筑牢明德守規“硬堡壘”
“在婚事方面,我們規定酒席不超過15桌,每桌的餐費標準不超過2000元,村民再也不用撐面子大擺酒席了,既省心又省錢!”談及移風易俗,潮安區彩塘鎮華橋村紅白理事會會長黃煥華打開了話匣子。
為大力弘揚文明新風尚,更好地引導村民破除陳規陋習,華橋村于去年成立紅白理事會,并制定紅白理事會制度,明確規定了婚喪秩序、席面規模、飯菜標準、隨禮數量等內容,讓移風易俗有章可循,切實減輕了村民生活負擔,受到廣泛贊許。紅事新辦、白事簡辦、小事不辦的新風尚在該村蔚然成風。

綠色殯葬。
推進移風易俗,文明殯葬是重點。位于湘橋區橋東街道臥石村的永懷堂,是近年來完成升級改造的公益性骨灰堂。這座建筑典雅質樸、寧靜安逸。
據臥石村黨委書記丁鵬歆介紹,永懷堂建造至今已有20余年,場地和配套設施無法滿足村民的殯葬需求。該村經多方籌集資金,于2021年完成了骨灰堂的升級改造。
“在不增加面積的情況下,從階梯式改造為立柜式,骨灰盒的可存放數量從原有的450個增加到1700個。”丁鵬歆說,升級改造后,永懷堂配套設施更加完善,可滿足全村60年的殯葬需求。
投入公益性安葬(放)設施建設超1000萬元、出臺生態安葬獎補政策、舉辦節地生態安葬公益活動、全市894個行政村均成立紅白理事會……近年來,潮州持續深化殯葬改革,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倡樹文明殯葬新風,將百姓“身后事”辦成“放心事”,讓逝者“有所安”、生者“有所慰”。
舊俗移,新風立。這是潮州積極推進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的生動實踐。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價值是行為的標準。潮州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實踐,滲透到農民群眾日常生產生活。

綠色殯葬。
打造弘揚新風的陣地。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縣(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3個,鎮(街)文明實踐所44個,村(社區)級文明實踐站1019個,實現縣(區)、鎮(街)、村(社區)三級全覆蓋。
潮州各地進一步發揮村規民約和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禁毒會、紅白理事會等“四會組織”作用,創新形式開展垃圾分類、普法宣傳、禁賭禁毒、移風易俗等各類文明實踐活動近1000場次,開展送春聯、民俗文化巡游、賽龍舟等“我們的節日”文明實踐活動1600多場次,有效鞏固發展了共商共建共享的農村社會氛圍。
行走在潮州鄉村,一面面展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文化、地方民俗等內容的文化墻成為鄉村美麗的風景,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村民生活場景。
好家風、好村風、好民風在鄉村激蕩,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
深化文明實踐
織密便民服務“幸福網”
走進潮安區龍湖鎮后郭村“積分超市”,一排排貨架上整齊地擺放著大米、肥皂、洗潔精等物品,每件物品都“明碼標價”,購買這些商品“不用錢”,可以用“分”兌換,用“愛”結賬,這些積分是由村民的日常文明行為換取的。
“我要用積分換一瓶洗潔精”“你的積分可以兌一袋大米和一桶油”……自“積分超市”開張以來,村干部和黨員帶頭參與,網格化分片包干,多渠道宣傳助力,文明實踐積分制已在后郭村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全村510戶家庭線上注冊率達到100%,“村里事”變“大家事”,基層治理見實效。
到議事廳喝茶就能將問題解決?湘橋區太平街道興寧社區興寧巷的居民反映問題、協商事務、調解矛盾有了一個好去處。在興寧巷“微更新”工程中,居民集思廣益、共商共議,迅速破解了“居民擔心增設綠化導致住宅墻面滲水”等難題,相關工程也得以迅速推進。
自興寧社區的“居民議事廳”設立以來,參與人數持續增加,議事范圍持續擴大,從一開始著眼于解決鄰里糾紛,發展到如今巷道提升、綠化亮化、環境整治等民生議題,居民的主人翁意識不斷增強,社區發展也進入了“快車道”。
豐富的文明實踐活動提升了群眾參與度。近年來,全市各地各部門不斷創新舉措、豐富載體,精心組織、密切配合,扎實有效推動文明實踐工作持續深入開展。 全市共開展理論宣傳、政策解讀、文化下鄉、價值實踐、移風易俗等各類文明實踐活動57800多場次,金山書院“金山觀潮”“鳳江戲苑”、故事媽媽講“我們的價值觀”“三個一文明實踐下基層”“山水宋城 詩意湘橋”等文明實踐品牌更加彰顯。湘橋區“星級文明戶”創評典型案例入選第四批全國文明鄉風建設典型案例。
典型引領,崇德向善。潮州廣泛開展潮州好人、最美人物等先進典型選樹宣傳活動,大力褒揚人物美、涵育心靈美、引導行為美,全市累計獲評“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2名、“中國好人”6名、“廣東省道德模范”及提名獎2名、“廣東好人”53名、“潮州好人”176名、“感動潮州”人物53名(組)、各類“最美人物”30個系列468人。
潮州出臺《潮州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深入開展“文明潮州 從我做起”“百人百車零違法挑戰賽”“集體婚禮”“潮人家風家訓傳承”等文明倡導活動300多場次,打造了“文化古城、文明潮州”“古城義警巡邏隊”“弘德尋失”“秋暉勸導隊”“民生志愿”“文明交通”等一批城市文明志愿服務品牌,有力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國民教育、融入生產生活。
建設美麗鄉村
按下人居環境“美顏鍵”
潮州堅持以文明村鎮創建為抓手,高度聚焦“百千萬工程”等中心任務,大力實施農村精神文明創建“五大行動”,不斷在面子與里子的辯證統一中,探索符合各地實際的鄉村振興的路子。
——遠眺青山,近觀綠水,穿梭在饒平縣柘林鎮內里村的大街小巷,可見道路干凈整潔,房前屋后綠意盎然,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令人陶醉;
——驅車進入饒平縣新圩鎮,入口通道的“梅鄉新圩”雕花格外醒目,鎮區道路平坦寬闊,流經鎮區的新圩溪碧綠清澈、風光旖旎。昔日亂糟糟的“蜘蛛網”、亂搭亂建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屋檐下整齊規范的嶄新電線;

三新鄉村積極開展“四小園”建設。
——樹木綠意蔥蔥,“四小園”生趣盎然……環境的改善讓湘橋區磷溪鎮埔涵村村民拍手稱贊。此前由于歷史原因,埔涵村存在不少豬牛欄舍和違規搭建物,環境臟亂,道路狹窄,一到雨季,路面積水,交通更加不便。去年,埔涵村“兩委”堅持以拆開路,建管結合,全力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動,把拆除違章建筑、危舊房屋、廢棄豬牛欄等作為人居環境整治的重點,實現人居環境和群眾幸福感、獲得感“雙提升”。

山邊村重新統一編排通信線路,創新實施“四網合一”的“三線”整治模式。
隨著“百千萬工程”縱深推進,圍繞“城鄉美”,我市全力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三大革命”和“三線”整治等“三個三”攻堅行動,全面鋪開城鄉風貌整治提升,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城鄉風貌換新顏、展特色。
至2024年底,我市農村“三拆”等超99萬平方米,整治“兩違”293萬平方米,整治“三線”超5000公里,完成存量農房微改造1.92萬戶,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聚焦建設“干干凈凈、整整齊齊、長長久久”美麗鄉村的目標,全市各地各單位大力實施村莊清潔行動、農房風貌品質提升行動、鄉村文化空間營造提升行動、文旅融合特色村鎮建設行動、農村移風易俗深化治理行動等農村精神文明創建五大行動,一幅既有現代文明,又留得住鄉愁的潮州鄉村新圖景漸次展開。
文字 | 潮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林宗楷
圖片|市文明辦 供
編輯 | 翁純
審核 | 詹樹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