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土著”,還是“土著”?
□ 曾楚楠
“著”和“著”,多音多義。從春秋、戰國到漢代,“著、著”不分,給后代人帶來了很多麻煩。如“著”字讀為zhù(潮音讀為[堵3]),有“①顯著:(昭著;卓著;彰明較著);②顯出:(著名;頗著成效);③寫作:(編著;著書立說)④著作(名著;大著;新著;譯著)”[據《現代漢語詞典》1994年版,下同]只記住四個意思,就不管“著”字八個音,詞義亦有多個的麻煩了。又如“著”字。記住讀為zhuó(潮音讀為[潮4]),意為:“①穿(衣):穿著;(吃著;吃著); ②接觸;挨上;(附著;著陸;不著邊際);③使接觸別的事物使附著在別的事物上:(著色;著墨;不著痕跡); ④著落:(尋找無著)。”著2。(還讀zhuó)“①派遣:(著人前來領取)②公文用語,表示命令的口氣:(著即施行)。”上揭書還舉了例句,如“著筆,著花,著力,著落,著棋,著色,著實,著手,著想,著眼,著意,著重,著重號。”至于讀zhe音(潮音讀[潮4]),“助詞。①表示動作的持續:(他打著紅旗在前面走;他們正談著話呢。)②表示狀態的持續:(大門敞著;茶幾上放著一瓶花,)③用在動詞或表示程度的形容詞后面,加強命令或囑咐的語氣:(你聽著;步子大著點兒;快著點兒寫;手可要輕著點兒。)④加在某些動詞后面,使變成介詞:(順著;沿著;朝著;照著;為著。)”(據上揭書)把將“著”和“著”分得非常清楚。這是現代人的福氣,古人可就沒啦!古人正在為“著”“著”不分而苦惱著,非借助經師作[注]不可。如漢初成書的《禮記·曲禮上》:“就屨,跪而舉之。”東漢鄭玄[注]:“就,猶‘著’也。”《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有“著(著)我繡裙,事事四五通(逢事四五成通達)”明明是“穿著”的“穿”,卻把“著”字來替代。似這般例子,舉不勝舉。
到了唐宋,許多名家依然跳不出這個框框。韓愈名雖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但從戰國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賦》:“著(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傳下來的“著、著不分”的習慣仍然改不了。試看其《秋懷》詩之九:“霜風侵梧桐,眾葉著(著)樹干。”《河南少尹李公墓志銘》:“呂氏子靈棄其妻,著(著)道士衣冠,謝母曰:‘當學仙王屋山’。”又《贈張籍》詩:“吾老著(著)讀書,馀事不掛眼。有兒雖甚憐(憐愛),教示不免簡。”(此詩開頭四句,如用潮州話來誦讀,明白如話家常。)另《感二鳥賦》序:“讀書著文,自七歲至今,凡二十二年。”(總算是用了“著述”的本義。例子多多,略。)
到了元代,“著”與“著”在雜劇界才有了突破(為的是多加口語,其目的在于為“上座率”服務。此前唐宋間亦有人嘗試,屬“小打小鬧”而已)。如關漢卿《魯齋郎》第四折:“我是個夢醒人,怎好又著他魔。”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二折:“那風風流流的姐姐,似這等女子,張拱死也死得著了。”等等。明清兩代,隨著話本小說的風行,“著”與“著”越來分得越詳細了。如《醒世恒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玉郎見劉璞雖然是個病容,卻也人材齊整,暗想道:‘姐姐著配此人,也不辱抹了’。”
“土著”一詞,指定居不遷的人。《后漢書·李忠傳》:“墾田增多,三年間,流民占著(著)者五萬馀口。”土著,現今從中央電視臺到各級電視臺的主播者、各報刊雜志、書籍等莫不眾口一詞說慣了,不想大家都念了一個錯別字!此乃通病,是“著、著不分”的受害者。
近讀順治《潮州府志》,翻閱了《猺人來朝之始》,其文曰:
永樂五年(1407)冬十一月,畬蠻雷文用等來朝。初,潮州府有稱畬長者,即徭類也。衛卒謝輔嘗言:海陽縣(現今屬潮安區)鳳凰山諸處畬遁入山谷中,不供徭賦。乞與耆老陳晚往招之。于是畬長雷文用等凡百四十九戶俱願復業,至是輔率文用等來朝。命各賜鈔三十錠、幣表里絹衣一襲。賜輔、晚亦如之。……○潮州蛋人有五姓:麥、濮、吳、蘇、何。古以南蠻為蛇種,觀其蛋家神宮蛇像可見。世世以舟為居,無土著。不事耕織,惟捕魚裝載以供食。不通土人婚姻,嶺東河海在在有之。程鄉舊立一戶,明初置河泊所轄之,歲輸魚課末;洪武二十四年籍其戶為南廂里甲。輸糧之外,惟供舡差,不事他役。按此即《潮陽志》所云輋戶、蛋戶也。(按:本章有三節,用○符號分載之。文中標點系筆者所加。)文中“無土著”,用“著”字(加著重號者),這是杰出的貢獻(清初順治年間敢如此寫,證明纂修者吳穎的膽識,譽之為文士,“眾人皆醉我獨醒”,恐怕恰如其分吧?
上世紀70年代,林適民先生(饒宗頤教授的表弟,新中國成立前曾參加過《潮州志》的編纂工作,獨立完成過《兵防志》的修纂工作。1957年又與吳華重先生合編過《潮州音字典(普通話對照)》一書,1983年再版)在一次“閑談”中發表過極精彩的評說:“先秦時代,‘著、著不分’,后代人早有發覺。土著,說的是‘附著于本土,定居不遷的人’,弄成‘土著’,起碼是文理不通的人。”記住他的話,我在此后的講座提綱、文章中使用“原住民”一詞(如載于2003年第四期《韓江》雜志的《潮州文化譚》中說:(移民文化)“注重‘入鄉隨俗’,以便與移民地的‘原住民’融洽相處。”避免觸動“土著與土著的敏靈區’。”)就是拜林老之所賜。
每當聽到中央電視臺及各級電視臺的主播們讀“土著”為“土著”(播音時讀成zhù音)時,確實“如鯁在喉”,這是“以訛傳訛”“積重難返”的結果,與今天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的精神背道而馳!因草就此文以為芹獻,不妥之處,還俟識者有以教之。

來源|潮州日報
編輯|蔡楊
審核|梁佳濤